无言但点头
2023年8月12日,对樊文科个人来说是个颇有点成就感的日子:他经营的抓面馆,总店单日营业额突破了万元大关。
2017年,西宁市海湖新区文成路一带新开了三家抓面馆,其中一家叫“点头抓面”。
当时,笔者带着好奇心去就餐,一百平方米的店铺里摆着8张桌子,墙上很醒目的位置挂着一个书法牌匾:“无言但点头”,这句话出自宋代词人黄公度的《菩萨蛮·眉尖早识愁滋味》:“眉尖早识愁滋味,娇羞未解论心事。试问忆人不?无言但点头。嗔人归不早,故把金杯恼。醉看舞时腰,还如旧日娇。”这首词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爱人间相思相忆的情态。店名出自宋词,可见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和喜爱。
记得第一次在这家店里吃抓面,我说:“老板,来一小碗肉面,多放点芹菜萝卜。”老板慨然应允,此后再去便成惯例,无需吆喝。
店主樊文科说:“我取这个店名,实际上是很朴素的想法,一来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的打招呼方式,就是点头微笑;二来如果顾客对我的抓面感到满意,就点个头,相当于点赞。”牌匾的旁边挂着西宁书法家杨常安的草书作品,李白的《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出生于1971年的樊文科是湟中人,20世纪90年代在商业巷开过调料干果铺子,批发过熟食,2014年和几个朋友合伙去内蒙古自治区开矿,结果无功而返,妻子也与他离了婚,人生陷入低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深入思考后,46岁的樊文科决定自主创业,开起了抓面馆。
青海人与面条的渊源最是深厚,距今4000年的第一碗面条是在民和喇家遗址发现的。
抓面的起源无法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自从有了拌凉面,就有了抓面。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母亲把“机器面”煮熟后晾在砧板上,拌上菜籽油就成了凉面。小伙伴们有的拿凉面、有的拿凉粉、有的负责熬茶、有的用柳条编凉帽,一起到东峡河边的树林里“打平伙”(聚餐),追逐嬉闹、下河捉鱼,度过开心的一天……
西宁的抓面馆较出名的是尕晋娃和何记。樊文科的抓面馆师承尕晋娃,但在配方上有自己的创新和调整。
樊文科的面条是从重庆万州人开的面条铺里定制的细面,煮面时讲究“水宽火大”,煮熟后用凉水冲洗降温,晾干后用菜籽油拌成凉面备用,调料主要有醋、蒜、辣椒油、盐和秘制的调料水,素面里放萝卜丝和青菜丁,肉面有羊肉面、牛肉面、羊肠面、肚丝面、头皮面、羊心面、花面。热面用的汤是煮羊肉的原汤,煮羊肉时主要放草果、花椒、胡椒等热性调料,要求汤清无膻味。抓面当然是手抓的面,现在做抓面的师傅都戴上了塑料手套。
2019年10月,经青海省商务厅推荐,中央电视台10频道《家乡至味》栏目组专门到樊文科的店里拍摄,详细录制了抓面的制作流程。
店里每天忙忙碌碌,早上开始买面,到14时就卖完了,下午开始打扫卫生,加工第二天用的食材,第二天早晨5时就开始准备,休息时间着实不多,但大家还是干劲十足。
如今,樊文科已开了3家自营店、6家加盟店,加盟店中还包括海东市平安区、德令哈市的各一家店。
在创业过程中,樊文科与初中同学陈雪梅相爱,于2019年喜结连理。
樊文科在创业中带动了就业,创造了财富,收获了爱情。他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