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构建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组织起草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和入网食品销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共23条,从管理人员配备、管理机制运行、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多维度强化平台企业和入网食品销售企业网络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当手指触屏下单,一份热腾腾的外卖便开启奔赴千家万户的旅程;当琳琅满目的食品悄然完成无数网络交易,便捷的背后却是日益凸显的安全挑战。市场监管总局此番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恰如一场及时的制度春雨,为2024年已达1.2万亿元规模的庞大市场量身定制监管规则,折射出与时俱进构建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坚定方向。

网络食品交易的特殊难题要求新型治理回应。相比于传统线下交易,虚拟空间的网络交易链条复杂多维,责任边界在信息洪流中容易模糊。传统监管模式在此如同“大海捞针”,有限力量难以穿透海量碎片化信息实现精准防控。更关键的是,个别第三方平台作为连接亿万交易者的枢纽,其监管意识不足甚至角色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平台若仅视自身为“通道提供者”而非“安全责任人”,无异于给食品安全大门撤去了“守卫”。

治理的核心显然在于主体责任的制度性构建。征求意见稿极具突破性地要求平台企业统一督促其分支机构、代理商、合作商共同承担食品安全责任。这击中了线上市场“大平台、小商户”结构中的关键弱点:借助配备具有专业能力的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制度,平台正被定位为责任的承担者。此制度设计的巧妙,在于以“身份再造”倒逼生态共建,在平台内部架构起专业“防火墙”,促使食品安全的涓涓细流真正汇入交易大河的每个支流。

治理的高阶智慧更体现为机制的科学重塑。征求意见稿顶层设计的“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精准指向传统监管在动态干预上的力所不及。该机制通过将风险识别与处置节点大幅前置,使潜在危险在萌芽阶段即被锁定、拦截、消杀。此举不仅有助于推动监管逻辑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预防跃升,更因打通了企业自律机制生长的“任督二脉”,让内控动力成为监管力量的重要源泉——绷紧的“责任之弦”将贯穿于每一笔交易始终,使风险消解于常态之中。

法规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其对“平台经济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与创造性回应。征求意见稿践行“以网治网”理念设计的动态管理机制,巧妙利用数据赋能解决虚拟空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以透明交易环境构筑消费者的信心基石,而抓住“平台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对交易链条各环节的精准设卡定责,更有助于将舌尖安全的堤坝直接构建于商业运行的逻辑之内,最终形成“企业主动担责、风险源头治理”的长效驱动模式。

征求意见稿以“责任”为经、以“机制”为纬编织出的适应数字时代的食品安全防护网,既是监管思路的与时俱进,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鲜活注脚。当责任之网越织越密,动态防控越抓越实,网络空间中的每一份食品才能经得起法律与民心的双重检验,让亿万消费者在享受数字便利时,更享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与安心。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