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鹰纹骨管

(专刊副刊中心,12月29日七版)青铜时(21526141)-20231229115221.jpg

图片由青海省博物馆提供

这件鹰纹骨管长21.5厘米、宽1.5厘米、径1.25厘米,文化类型为卡约文化,出土于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用动物肢骨制成,采用了雕刻方法,表面线刻有七只展翅飞翔的鹰。这种骨管疑有两种用途,一种为用于存放骨针的存储器,一种为巫术用具。它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羌人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创造的艺术品。鹰是青藏高原常见的动物,自然受到羌人的关注,从而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了出来。这件鹰纹骨管无繁缛纹饰,雕刻技法也较简单,工艺拙朴浑厚,风格独特。

卡约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史前先民逐渐认识到了随处可得的骨质原材料的用处,并利用动物不同部位的骨骼加工成功能各异的骨制品。从简单质朴的骨饰品,到复杂的生产工具、装饰雕刻用品,我们可以看出青海史前人类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骨制品的加工技术,如削、割、磨、切、钻孔、雕刻等工艺。雕刻是高水平的骨制品加工技术,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它是在简单骨制品的表面雕刻不同的装饰图案,在实用中融入了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追求。

在青海,简单的骨饰雕刻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宗日遗址骨饰片上雕刻的复线弦纹、三角纹。到了青铜时代卡约文化时期,骨器上已经出现了生动形象的复杂雕刻纹样,有几何纹、涡纹、动物纹,这些雕刻装饰图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

骨管在青海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中均有出土,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遗存中出土的骨管数量最多,而且制作精美,仅大通上孙家寨卡约文化墓地就出土大小粗细不等的骨管近300件。该墓地M503出土了一件用动物大肢骨雕刻的鹿纹骨管,其表面打磨光滑,以线刻手法上中下排列,满刻了三只呈奔跑状的鹿纹。另外,该墓地还出土了通体雕刻有几何纹、圆圈纹的骨管及通体雕刻着二方连续涡纹的骨管饰。骨管饰所表现的涡纹刻痕流畅自然,动感强烈,磨刻得十分精致。此外,大通黄家寨杨家湾墓地M16出土了一件直径1.5厘米,长22厘米的鹿纹骨管,系用动物肢骨磨制,通体采用裁刻刺点手法,在其表面所刻的鹿纹有枝状鹿角,肢体饱满,呈奔跑状,形象生动。这几件雕刻有不同纹饰的骨制品代表了青海史前文化骨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精美的雕刻骨制品说明,在原始社会,青海史前先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骨器制作者不仅有娴熟的雕刻技术,而且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能够准确地将生活中熟悉的物象再现于日常生活用具上,以此来表现某种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