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上茉莉开

□龙仁青

“请问,观音山上有茉莉花吗?”

那是在游览了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后的某一天,我在微信里请教公园管委会的陈主任。

“有的,但比较少。”陈主任回答说。

“那好,等您有空,发我几张照片看看。”我欣喜地说。

陈主任没有马上回答,几乎是犹豫了片刻,这才回复说:“好的。”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东莞市樟木头镇,是一片有着600多公顷面积的绿色山水。这片山水,藏身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藏身在林立着鳞次栉比的高楼的一座座城镇身畔,安然自得,就像是身处世俗之中的一位世外高人,洁身自好,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傲然独立。2009年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森林覆盖率达到92%以上。走进这片莽莽苍苍的绿色山水,恍如从现实一步跨入了奇幻的梦境。

或许是已经过了茉莉花开花的季节,或许由于工作繁忙,此后陈主任并没有发来茉莉花的照片,我也没再向他提起。

但我却一直惦记着观音山上的茉莉花。

那些花儿,它们在哪里呀?我以歌手伍佰一样沧桑的声音发问着,想象着那些花儿开在观音山某处的样子。

在我的想象里,它们就盛开在观音山上那些景点的附近,比如是在从老仙岩通往观音广场的那一条姻缘路上。

蜿蜒的石梯小径,被一片原始次森林的浓荫所遮蔽,拾梯而上,小径在密林中忽隐忽现,有的地方,就像是有意掩藏起来了一样,有一种适合情侣们来往的私密性。沿路的嶙峋怪石、虬枝古树,以及怪石与古树之间灿烂生长的奇花异草,更是为二人世界提供了一个幽深浪漫的氛围。而那一棵茉莉花树,不事张扬地站立在小径略微拐弯的磐石旁,原本并不想抛头露面,馥郁的花香却完全出卖了它。那些手牵手走过的情侣,每每走到这里都会停下来,循着花香抬头张望,茉莉花树便毫不遮掩地暴露在人们面前,人们看着它,不由“哇”的一声,特别是那些情侣们,速速把目光收回来,相互对视一眼,复又抬头看去,他们的脚步便不由自主地朝着茉莉花树走去。茉莉花树显得有些委屈,但它又不得不接受人们对它的赞美和瞻仰。“这么浓郁的花香啊!”人们一边说着,一边深深地吸气,所有人的鼻孔都微微张开着,花香越来越浓郁,让围在茉莉花树下的人们变得贪婪。被花香吸引的人们,自然看到了茉莉花:茉莉花一身素白,层层叠叠地裹拥在树上,树上原本墨绿圆润的叶子,被小小的,重瓣的花朵掩盖了,叶子的绿,成了白色花朵肆意盛开的背景——就像是一个顽皮的孩童,在一张绿色的卡纸上一圈圈地涂满了白色的油彩,那绿色,便成了孩童粗糙的笔下没有被仔细涂染而露出的卡纸的本色。

原本想避开人群的情侣们,这会儿却不由自主地聚集在了一起。他们围拢在那棵茉莉花树下,很多人不由伸手去触摸那些花儿。茉莉花们不好躲避人们的热情,只好任人们触摸,并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花香,回报人们的热情,如此,那浓郁的花香,就像是茉莉花裹拥在树上一样,把人们紧紧地裹拥住了。

有人轻轻哼唱起来:“好一朵茉莉花呀,好一朵茉莉花……”其他人听到了,也跟着附和:“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这姻缘路,据说有666级台阶,这一棵茉莉花树,却让他们轻松地走过这里,一点儿也没觉疲累。只是,他们在茉莉花树下耽搁了太多的时间,许多的情话还没有说完。

或许,那一株茉莉花树就长在姻缘石下吧。

姻缘石,被来到这里的情侣们亲昵地唤作“三生石”,这是观音山上的另一道风景,抑或说,这是来到这里的情侣们内心里的一道风景吧。一块石头,并无引人耳目的奇巧异质,却被赋予了相爱中的男女缘定三生、地久天长的寓意。情侣们来到这里,原本轻松愉快的表情瞬即变得认真肃穆,他们双双停下来,并肩站在一起,不再说话,而目光却落在姻缘石上,雕刀一般,似是要把各自爱情的誓言刻在那石头上。或许他们重重的心思全部落在了石头上,并没有注意到就在姻缘石的一侧,有一株茉莉花树已经盛开。满树的花,随着微风轻轻摇摆,浓郁的花香在微风里化成了一个无影无形的精灵,就像是弥漫式供给的氧气,有意要消解青年男女在这样“正式”的场合里身体的僵硬,心情的沉重和表情的不自在,以一种无厘头一样无所谓的口吻对青年男女们说:“嗨,轻松些,祝你们爱情甜蜜!”

我之所以对观音山上有无茉莉花如此执着和纠结,以至于要想象那些花儿到底是开在观音山的哪里,是因为我发现观音和茉莉花的“履历”有着太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同病相怜,以仙女与花的形象来到尘世,原本都有着清净圣洁的神的地位,却又同时化入人间烟尘,成为关乎尘世的人们姻缘、爱情的守护者和象征物。

且让我对观音和茉莉花近乎神似的“履历”做一下比对,它们的神奇且不断“撞车”的过往令人咋舌。

先说观音。

据有关专家研究考辨,观音形象的最初萌芽,应该是前佛教时期婆罗门教中慈悲善良、神通广大的“双马童”形象。佛教产生后,“双马童”逐渐演变为“马头观世音”,这是一尊人头马身的小马驹形象。伴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完善,“小马驹” 演变成了一个英俊的男子形象,这是最早的观音,后来被人们称为男相观音。

再说茉莉花。

茉莉花最早是一种异域之花,据说她的故乡是古罗马,也曾经在波斯、印度等地遍地开花。随着佛教的诞生,以及同样是从婆罗门教衍生而来的供花仪式的盛行,使花容素雅圣洁、花香馥郁芬芳的茉莉花即刻成了佛教供花的首选,被供奉在庄严的佛堂之上。

——大约是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男相观音形象随之传入,这是一个整体风格偏重于西方贵族,发髻卷曲,脸型方正,线条粗犷,眼睛细长,目光深邃,鼻梁坚挺,双唇紧闭,上嘴唇留着两撇八字须,严肃又不失平和的男人。

——大约在汉武帝时期,茉莉花或是“风韵传天竺,随经入汉京,”与佛教一起传入中国,或是“名字惟因佛书见,根苗应逐贾胡来”,通过商路涌入中国。但它的身份依然是它在印度时的供花。

——大约到了东晋以后,观音形象虽然仍是男性形象,但面部线条开始趋于柔和,变得温婉清秀,只有通过上唇的胡须才能分辨出其性别特征。同时,观音身上的服饰和所佩戴的饰物开始有了中式元素,不再袒胸露乳,显得稳重却又守旧。

——茉莉花开始在中国南方生长开放,但极为少见,人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名字,只是用粗略的汉语,记住了它印度语的名字,抑或说记住了这个名字的发音。当这个发音被转写成汉语方块字时,却显得与那素洁芳香的花儿极为不匹配:末利、末丽、没利、抹历、抹利……不一而足。

——历史的足迹踏进了隋唐,在经历了五胡入华、南北朝动荡两个漫长过程之后,一个大一统的鼎盛时期到来。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一向受到束缚的女性却以帝王的形象站立在了历史的前台——唐代初期,一位名叫武媚娘的女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屈从于皇权的宗教,即刻做出了相应的策略——佛教中的观音形象开始迅速向女性化过渡。

——随着茉莉花在中国本土的逐渐适应,她的本土化也逐渐完成,标志之一是她有了自己的名字:茉莉。这个美丽的名字,听上去更像是一位优雅女子的名字,也是她专属的名字。其中,茉莉的“茉”字,是一个专门为她而创造,只有在“茉莉”这一词汇中才会使用,从不单用的后起字。

——武则天时期,观音形象逐渐趋于女性化,特别是到了唐代中期,一个鹅蛋脸、柳叶眉、樱桃嘴、丹凤眼,身材圆润,体态丰盈,以胖为美的观音形象业已完成。观音身上的衣饰基本脱离了西方和印度的影响,一身适时的唐装,衣袂飘飘,超凡却并不脱俗。

——茉莉花开始广泛种植,她也慢慢走下供花的神台,成为与“引车卖浆”的布衣百姓厮磨亲近的花卉,特别是她素雅的颜色和馥郁的芬芳,让她很快成为爱情的象征,相爱的人们,把原本供奉给神灵的花儿,转手献给了自己喜欢的人。到了明朝时,茉莉花甚至从一种仅供神灵享用的奢侈品,逐渐成为熏制茶叶的“天香”,更是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如此比较下来,心里忽然产生一个念头:这观音与茉莉花或许是两个可以互换,同体异形的神灵,观音是茉莉花,茉莉花也是观音吧。这么想着,心里一下豁然开朗:不用纠结观音山上的茉莉花开在什么地方啦,你看那高高屹立在山顶的花岗岩石雕观音圣像,不就是一朵向天盛开的硕大的茉莉花吗,她的慈悲、善良和宽容,也是茉莉花的素雅、圣洁与清香。



编辑:祁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