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郭世清的艺术世界

□尼玛江才

本版配图均为郭世清画作

原中央美院副院长、曾在青海从事绘画创作21年的朱乃正先生称赞:“世清先生成为了青海美术界公认而有口皆碑的领军人物。”郭世清是青海现代美术的开启者和奠基人之一。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郭世清(1915-1968)是徐悲鸿和张书旂的得意学生,也是已故著名书画家朱乃正先生的莫逆知己。他是一位开拓性的艺术家,是首位为人民大会堂创绘三江源题材作品的青海本土画家。郭世清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专业,1949年起担任青海省文联美术组长,1953年到中央美院进修两年油画专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用绘画艺术表现青海生态之美,“为祖国山河立传”,其用心血创作的作品,是典型的青海高原生活和生态美的咏叹调和史诗画。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郭世清的艺术世界,领略其绘画作品的创作特点和取得的艺术成就。

一、高原题材,构图巧妙,创立三江源生态国画

郭世清是高原写实画派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三江源生态绘画的最早创立者之一。

青海是山的世界,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绵延千里。青海又是水的摇篮,长江、黄河、澜沧江源远流长。受青海山川的滋养,郭世清的新山水画雄强秀美,潇洒生动,意趣天成。

郭世清画大青绿山水国画《三江源》,画小青绿水墨山水画《祁连养鹿场》,画积墨山水画《雪山驮运》,画写意淡彩山水画《塞上行》,他还画青海独特的自然生态风景油画、水彩风景画。他的画几乎全取材于青海高原,有许多是前人未曾画过或很少画的。比如龙羊峡工地、金银滩、青海湖畔、青海尕拉鸡、祁连蓝马鸡、黑颈鹤等题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一一进入了他的画作。他敢于突破传统题材的藩篱,直接取法青海高原的自然和现实生活,挥洒成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品,这既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胆略,也给他的画作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江河源》是郭世清1961年创作的讴歌青海三江源原生态美的青绿山水国画代表作,是专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青海厅创作的陈列作品。这幅作品,近景的松柏苍翠、江河泛波,中景的峻岭、飞瀑、原始森林气势磅礴,远景的云霭、群峰、雪山、天空充满诗意,通过画家独具匠心的传统构图,运用斧劈、长短披麻和折带皴法,在浅绛色基础上晕染青绿颜色,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恣意纵横的笔势,雄强遒劲的笔力,饱满的激情,将青海高原江河源头的神韵以及创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故乡的情怀,挥洒于画中,笔力老健奔放,神、气、韵俱足,把我们带进奇妙、壮美、雄浑博大的三江源头,领略祖国山河的雄伟。

这幅青绿山水画,受到张大千和何海霞等人的影响,但其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的生态思想,一定程度上又超越了当时的青绿山水画,令人耳目一新。《江河源》荣获了青海省文艺奖,画作图片在《人民日报》《青海日报》和《青海湖》等报刊上发表,广为人知。

除了大青绿国画《江河源》,郭世清的高原新山水画作品还有《小积石山》(纯线条国画)、《小高陵》(青绿传统水墨画)、《祁连养鹿场》(小青绿水墨画)、《黄河渡口》(赭石加浅绛丹霞风貌国画)、《龙羊峡工地》(西方写实与中国写意结合的青绿国画)、《玉树草原》(水彩画)、《青海日月山》(布面油画)、《青海湖畔》(木板油画)等等。

郭世清按照其师徐悲鸿提倡的素描画山水,师法造化,重点向自然学,能将素描化为笔墨而成为真正的中国画。他借鉴了伦勃朗、东山魁夷等画家的技法。他用浅绛加青绿、写实又写意,再加上雄健的铁线描与大胆险峻奇妙的构图,创作出了青藏高原的新文人山水画,显示出一种崭新的风格和面貌。郭世清和张大千、何海霞、陆俨少及陈佩秋等先生一道,复兴了中国青绿山水国画。

郭世清的新文人山水画,有青藏山水雄强壮美的气势,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美术》杂志、人民日报、青海日报、甘肃日报、《青海湖》杂志等报刊曾多次发表了他的国画作品。全国美展和西北五省区美展也曾多次展出他的精品画作。

二、笔精墨妙,雅俗共赏,小写意花鸟画成就最大

著名画家朱乃正评价道:“世清先生在国画上有很深的造诣,画艺日趋炉火纯青,名闻画坛。他的小写意花鸟画既有典雅恬静的院画之意,又有通俗平易的民歌之风,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新境界,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郭世清重视国画的传统笔墨,又求新求变。他的画唯美,天真烂漫,生气勃勃,老百姓非常喜欢,学术专业圈评价同样很高。齐白石先生赏识他的鸽子画,曾于1953年亲自在郭世清1943年创作的一幅工笔花鸟画上题跋:“寒艳集禽图,世清弟画,九十三岁白石老人题”,钤印:“齐白石”。

1962年,郭世清写生创作的小写意花鸟画《风扬羽舞》,平中见奇,立意不凡,富有无限情趣和生气。“隐以复意为功,秀以卓绝为巧。”郭世清把自己的情和理、意和趣都融进散发着浓郁乡土生活气息的作品中,把自己对青海故乡深深的爱,用淋漓尽致的笔墨表达了出来。

他重视笔调的质感,在笔墨技法上,探求勾勒和没骨相结合、泼墨和重彩相结合的新路子。落墨五色纷呈,活而不死;赋色富丽淡雅,绝无俗媚。静中有动,毫无矫揉造作。他用笔精到,笔法变化多端,竖似崩石,横似画沙,笔势往复,酣畅淋漓有如公孙大娘剑舞;他的书法似钢锥一般藏锋护尾地倾斜着。正如王雪涛所言:“一幅画的内容好,更要有情趣才能打动人心。”

道在笔墨。郭世清的小写意花鸟画笔精墨妙,概括性很强,以最经济的笔墨,画最丰富的画面。有能力捕捉和表现最精彩、最典型的瞬间。创作于1961年的《秋鸽图·秋》是郭世清以工笔为主的小写意高原花鸟画的代表作。2010年青海省图书馆编著的《郭世清画册》,就以此画为封面。这幅作品主题突出,典雅清新,赋色艳丽,栩栩如生,自成格调,颇有现代感。画面取势和聚散灵动、率性、上下呼应。丛丛芦苇、花卉中,一只白鸽与一只灰鸽将飞欲降,“霜禽欲下先偷眼”。地面上六只不同颜色的鸽子,悠然觅食。充满生活情趣。郭世清准确把握了飞鸽的动态,富有生命的活力。

郭世清传承了张书旂先生画鸽子时用白粉调和色墨的技法,白粉用得干净利落。郭世清以善于用粉著称,是一位杰出的色彩大家,其用色是那般丰富和谐、喜气洋洋、色彩缤纷。他的画设色明丽,有独到之处,有的淡雅,有的浓艳,有的古色古香,高级而不媚俗。有时用调和色,有“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感;有时用对比色,有“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趣;有时以色助墨、以墨显色。他的画又带有典型的西洋画特点,在传统固有的色调中融入西洋画法讲究的色彩运用,为画面增添了韵趣,光感、透视、造型力强,明显受到了其师徐悲鸿“中国画改良”的理论影响。

放眼国内,在中国近现代兼工带写粉彩鸽子花鸟画方面,郭世清算得上一流水平。《秋鸽图·秋》是郭老精益求精创作的小写意花鸟画四条屏之一,另外还有《樱花孔雀·春》《祁连蓝马鸡·夏》和《鹤守梅花·冬》,都取材于寓意美好的动植物。该四条屏是他花鸟画创作成熟的重要里程碑,无论是对意境、情调、象征、思想性的把握上,还是笔墨、色调、构图、线条、笔触、造型、书印、动静、虚实和详略的形式与技法处理上,都无可挑剔。在这组作品中,他创造性地做到了历来倡导的“五得”:得其形,得其神,得其韵,得其意,得其趣。196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印刷出版发行了郭世清先生的《花鸟四条屏》,从此该画走进了千家万户。

三、观察自然,感悟生活,作品富有浓郁的高原和时代气息

郭世清很重视写生。他认为对自然界和人物对象的细致观察,是扎实训练心眼的基本功。他经常骑着马,驮上行李画具马料,到农牧区、柴达木、昆仑山、祁连山、龙羊峡工地、河湟谷地等青海的山山水水中体验写生,凝神倾听天色、山姿、草木、昆虫、牦牛、梅花鹿、怪石、流云、飞瀑的呼吸,磅礴的山峦、雄阔的云海、变化怪异的山石奇松、美丽的雪山草原令他目不暇接。这样的水墨写生,他一发而不可收。

如郭世清1964年写生创作的团扇花鸟四条屏《春夏秋冬》,是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典范。气韵包括气息、气质、品格、韵味、韵致、气势、笔墨等等,以上种种,首先要生动,即要有生气及灵魂的感觉。花鸟画的源泉是生动的大自然,他笔下所描绘的大自然中的小生命,个个生气勃勃,富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情趣。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动态中的花、鸟、虫,刻画得生动可爱,鲜活多姿,清新灵巧。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扇面小品画精致典雅的基础上,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逸品效果,风格多样化。通过斜风细雨的麻雀鸽子,欢呼雀跃的喜鹊八哥,比翼嬉戏的黄鸭鹦鹉,雍容轩昂的仙鹤孔雀等,组成了一个清新富丽、和谐诗意的田园世界,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

郭老的画,写山河新貌,鸣时代精神。他的画,是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结合的典范,对现实生活、时代风情作了艺术的概括和提炼。他创作的新山水画《小高陵》《龙羊峡工地》,一看题目,就知是反映时代之作。

《草原新主人》是郭世清高原写实人物水墨重彩画的佳作。是一首田园牧歌。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经典作。该画创作于1964年7月的青海祁连草原。画家从民族的、历史的、国家的层面考量涉藏地区发展与祖国的稳定繁荣这一重大关系和主题,把人物画提到新的层面,赋予国画新的生命力。他用写实手法画了认真学习的藏族牧民父子,调皮可爱的小羊羔与随风摇曳的格桑花、芨芨草,天空飞翔的雄鹰以及凝视它的牧羊犬,形神兼备,虚实结合,有水墨韵味,有光线明暗,主与次、动与静对比,有详有略。绚烂的色彩,恣肆的笔墨,欢快的节奏,这幅重彩人物画带给观者强烈的心灵感受和视觉冲击力。

既有浓郁的雪域高原生活气息和民族区域特色,又富有鲜明的时代意义。郭世清先生在人物笔墨技法上,尝试中西融合,写实和写意相结合,人物、花鸟、山水相结合,浓墨和重彩层叠,走出了一条国画出新之路,画风日臻老辣,不落俗套。但平心而论,他的人物水墨画与他的花鸟画和山水画相比,还略逊一筹。

四、修养全面,独具一格,堪称“天才苦学派”画家

郭世清先生是“天才苦学派”画家。他博采古今,融汇中西,基本功扎实,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坚实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尤以小写意花鸟画和高原新文人山水画蜚声画坛。

他除了对花鸟、山水、人物国画有很深的造诣,在油画、水彩、素描、速写、木刻版画、篆刻、宣传画以及临摹敦煌佛像、飞天、藻井图案上,也都有出彩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其书法作品受徐悲鸿先生书风影响,传统功力深厚,神韵独具。他在长期的书画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生态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

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郭世清美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1958年夏,他创作出大型油画《控诉》,荣获青海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美术作品大展一等奖;水彩画的代表作《藏族老教师》荣获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二等奖。可以说郭世清对改革中国传统人物画是有贡献的,他把人物、花卉和山水完美融合,他的高原人物画可以称作人物山水画或高原人物花卉画,富有酥油奶茶草原的味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开创了高原少数民族人物画的新天地。尤其是最早开创了中国高原写实重彩水墨人物画风,作品有《上学》《放牧图》《草原新主人》《丰收季节》等。

20世纪60年代,郭世清进入中国画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兼工带写的小写意花鸟画取得突出成就,新山水和高原人物国画的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油画、水彩画渐渐淡出了他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他的中国画代表作有《花鸟四条屏》《祁连蓝马鸡》《梅花欢喜漫天雪》《塞上行》《龙羊峡工地》《黄河渡口》《江河源》《丰收季节》《采花椒》《八月的金银滩》和《沙瓢西瓜》等,其中兼工带写的不同创作版本小写意《花鸟四条屏》,是他一生中最佳的作品,代表着他艺术创作的高峰。

此外,郭世清还有大写意融合具象和抽象画的创作实践,如《野禽图》和《雪山驮运》等。他曾把重视写意和现实主义精神,提高到发展中国美术的高度来认识。他继承和发扬了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张书旂、赵望云和黄胄等大家的优秀传统,他更善于向前辈王滋三和同辈同事朱乃正、方之南、孙书咏、马西光等优秀艺术家学习、交流和合作,并使自己的画作有了烟火气,也有了新情趣、新境界、新特色、新语境和新追求。正如他在自己创作的《青海尕拉鸡》一画的题跋中所写的那样:“平生我写我,不为古人奴。”

总之,郭世清的画作,形式美和内在美兼具,浸透出诗书画结合的气息,把人引入诗的意境之中,是现代人净化、解放心灵,回归纯真和治愈心灵的精神家园。郭世清及其作品的出现,是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画派的一个里程碑,他开创了当代中国画一种崭新的艺术风貌。



编辑:祁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