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四有”
去外面参加文学活动,常有朋友问我:“游老师,您业余最大的爱好是什么?”“读书。”我脱口而出。其实,我的爱好绚丽多彩,看画展、听音乐会、喝茶、聊天、旅游、散步都在其列,提到“最大”,便只能是读书。别的爱好,我是随缘而起,兴尽而返,不会规定一天必须花费多少时间,取得怎样的效果,唯独对读书作了规定。
活了大半辈子,到底读过多少本书,已经无法考证,即使只算参加工作之后读过的,应该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我每年精读的图书一般不会低于四十本,略读的大约一百本。这个数字乘以39年,就有5000多本,堆到书房,足以挤得插不下脚。好在我所读的这些书,多半是借图书馆的,读完之后必须归还。络绎不绝地借,马不停蹄地还,也就省了给众多的图书安排“住宿”的烦劳。这还真得感谢生活的安排,我在大学里工作,大学图书馆为读书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依个人体会,良好的读书必须做到“四有”。
读书应该有情。对阅读怀有真正的欢喜,你才会主动走向那些素昧平生的书籍,也才能不被像野草般蔓生的其他诱惑干扰。同时,情感也能帮助一个人踏入文字的妙境,读小说、剧本,你可以为好人的坎坷命运伤心落泪,会对一时得志的宵小之徒怒发冲冠;读散文、诗歌,你愿意细细体会作品里的意境、情绪,把玩作品的深层韵味。阅读往往会参与我们灵魂的营建。
读书应该有趣。有趣,既指书的内容,也指读书方式。我对图书比较挑剔,愿意走进去的那些书,几乎都是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新见迭出的,否则,我会掉头离开。我读书也很在乎环境,年轻时喜欢“野读”,在附近某座小山的树底下寻一个缓坡,铺几张废报纸,轻轻坐下,头上顶着被树枝剪成碎片的阳光,耳边挂着四面八方悠扬的鸟鸣,再打开书本,便觉无限舒爽。中年之后,夏季,我会待在装有空调的书房阅读;春秋冬季,出了太阳,我喜欢去公园,找一处幽静之所,让脸上的轻风和那条秀气的河流默默陪我阅读。
读书应该有用。常听人说:读书人既要读有用之书,也要读无用之书。其实,这“有用”“无用”是相对的。有的书现在“有用”,将来“无用”;有的书现在“无用”,将来“有用”。有些书对长情怀“无用”,对长技艺“有用”;有些书对长技艺“无用”,对长情怀“有用”。如果一本书真的什么价值都没有,我建议你还是远离它。生命只有短短几十年,经不起挥霍,懂得阅读有用之书,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读书应该有心。任何一本好书都不会主动跑上你的写字台,你得做个有心人,像“猎头”搜罗人才一样四处留意,传统的书店、时新的网店、报刊的书评栏目、朋友的推荐,都可以成为发现好书的线索。缺少这样的思维,只是像牛吃草一样吃着哪棵算哪棵,哪怕读一辈子书,你遇到好书的概率也是极为有限的。
读书的“四有”,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让阅读真正滋润、丰盈、升华我们的生命,而不能只令它停留于某种功利的装点。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