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木简
大通上孙家寨出土汉代木简。
此批汉代木简出土于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汉晋墓,共248枚。青海省博物馆收藏4枚,最长的25厘米,宽0.7~1.9厘米,厚0.1~0.3厘米。木简用云杉木制成,墨书隶体,每简三四十字,简文内容涉及汉代军队编制、军队爵级、赏赐制度等规定。这是青海地区首次发现的汉简,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史、西汉的军事制度以及当时中央政权在今青海地区屯垦戍边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木简出土时位于M115墓葬两棺之间,与木简同时出土的还有三面铜镜和一些五铢钱,一枚私印,印文为“马良”,根据铜镜和五铢钱的形制推测,该墓时代为西汉晚期。而且,该墓葬在当地古墓群中是比较大的一座,结合随葬品的组合和木简情况来看,墓主人马良当为一个军事将领。
公元前111年,西汉名将李息、徐自为领兵征服了先零羌人,随后西汉政府开始往河湟地区迁徙汉人,开置公田,并开始在今西宁市及其附近陆续设立有军事和邮驿性质的西平亭、长宁亭、东亭等,河湟地区开始逐步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汉宣帝时,将军赵充国平定起事羌人,安抚归顺羌人,并“罢骑兵,留驰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赵充国屯田河湟地区,使中原先进的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传入青海,提高了河湟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河湟地区正式纳入汉朝郡县体系。M115墓主人马良,很可能就是赵充国的部下,或者是在战争结束后,设置金城属国以管理降羌时留下来的一位将领。
M115中出土的木简大多残断,约有240件,根据木简的内容、字体、木质及上下文义可分为兵法、军法、军令和目录。图中所示的4枚木简的简文内容从左至右依次为:1.“二千级若校尉四百级以上及吏官属不得战者拜 爵各一级爵毋过五大夫”;2.“各二级爵毋过左庶长斩首捕虏拜爵各一级车千□□□斩捕首虏二级拜爵各一级斩捕五级拜爵”;3.“各二级斩捕八级拜爵各三级不满数赐钱级千斩首捕虏毋过人三级拜爵皆毋过五大夫必颇有主以验不从法状”;4.“十一军吏六百以上兵车御右及把摩千鼓正成者拜爵赐论爵比士吏”。
本文配图由青海省博物馆提供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