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而行,隐现独特的文化风骨——花鸟画家刘克训作品解读

中国画之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画坛,在于它深刻的艺术精神、独特的艺术造型和鲜明的艺术语言。中国花鸟画又是最能表达中国人亲近自然之人生态度的绘画形式。“风云变态,花鸟精神”八个字,是唐代司空图用来论诗的。意思是,如果一个诗人能用文字绝妙地描绘出天地间的“风云变态”或山野间的“花鸟精神”,那他就是一位高手。其实,用笔墨色彩来描绘“风云变态,花鸟精神”也不是一件易事。中国历代花鸟画家师法造化,借自然之生机,抒发内心之情怀。从徐熙之野逸、黄筌之富贵,从徐渭的酣畅淋漓到八大山人的孤傲绝尘,从吴昌硕的碗底风雷到白石翁的天真烂漫……名师佳作迭出,粲然可观。

由于中国绘画历史的悠久与绘画作品本身所承载文化含量的深厚,尤其是儒、释、道哲学思想的不断渗入与融合,在如何继承创新以及高层次艺术审美对象理解接受层面上造成的困难成为摆在画家面前的一道难题。近代以来,画家即对此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希望在形式与内容上有所创新。特别是1985年后,改良派画家突然意识到本民族绘画艺术的重要性,转而开始研究传统绘画,读先贤画论,一批有理性思维的画家又开始正本清源、回归传统经典。

当代画家如何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定位,这并非易事,面对混杂的信息和多元的诱惑。有志于研究中国画的画家都在寻找自己的突破口,力求冲出趋同的流行气场,以期望在“行风”横行的当下凸显自己的个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坚守传统,勇于传承,成为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这看似是画家个人的命题,实质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发展的命题,也是整个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当然,青海也不例外,放眼青海几十年的中国画发展,以恢宏博雅的学识,清新俊逸的笔墨,卓荦不群的品格而引领青海花鸟画坛的,个人认为首推刘克训。

刘克训,字弘宇,当代花鸟画家,祖籍山东青岛。幼承家训,素爱绘事,与画坛前辈学界耆宿广有结识,自幼得以近侍左右,日沐春风,雨露教化多且深矣。后游学于南京艺术学院,追摹八大、青藤、吴昌硕、白石老人佳作。又侧身白石先生弟子花鸟画名家陈大羽先生门墙,得其亲炙,于画理技法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数载霜晨夜雨,焚膏继晷,克绍箕裘。后久居青藏高原二十多年。幼年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与青海高原的大漠孤烟壮阔空寂,滋养了他的才情和人品,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精神世界。因为一位优秀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艺术家的性格、天资、禀赋、艺术修养、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都有直接关系。我想二十多年青海生活的经历,对他来说应该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因为广袤的青海给予他的激情与圣洁、雄浑与苍凉、厚重与幽深,都融入了他的绘画,最终形成了刘克训鲜明的个性艺术风格。

中国画强调和注重的是因寄所托与迁想妙得,是主客观的彻底融合。这要求画家要休戚山川,奴仆风月。艺术礼赞生命,崇尚生机,贵在质性自然,与道凑泊。刘克训学习古人,学习师长,重视写生经验,强化写意精神,但不拘泥于程式符号,从未以“师古人”“师前人”代替“师造化”。整体看刘克训的花鸟作品个性非常明显,其作花鸟造型简括浑朴、不事雕琢、气韵生动、妙趣天成。他传承正脉,但循规而不蹈矩,作品古意盎然又新风荡荡。他的作品是以意而行,雄健豪迈而不失细腻,风格洒落而不失于刚硬。他的艺术生活流动不息,意象纷繁多变,其作品有着深沉感悟的积淀和语言的凝练,因此,他的花鸟画是文人画的诗意精神和朴素的生活趣味相融合,充满着个人的气度特质和生命活力,从而形成了自身独到的艺术风格。

具体来讲,刘克训先生的作品首先是以文人的创作思想主导笔墨而行的,其巧妙地将自然本真状态和人文情感相互融合,所以他的画面中充满了水墨意蕴和生活气息。故而,观者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一种浓郁文化形成的情感共鸣。刘克训非常擅长以逸笔写意各种花卉、鸟类和昆虫,并营造出生机盎然、摇曳生姿、润泽吐芳的鸟语花香的情境,也让人情不自禁沉浸其中,流连忘返。他画的鸟的形象看似不似,虽然略作夸张变形却很生动,而且富有强烈的生命力。从物象造型到立意构思,从笔墨韵味到意境表达,无不体现出狂放健劲的鲜活之气、傲骨铮铮的新锐之气。而且构图的视角选择也都有新意,比如他画的《野趣》,几根藤条斜生于山石前,构图疏阔有致,枯笔写出的藤条遒曲向上,枝干穿插,浓墨的叶子翻卷着,衬托得熟透的葡萄更加静默,仿佛一颗颗在浮华尘世中安然守静的心。画面上,竖起的石头的坚韧与累累欲坠的葡萄相互映衬,一只憨态可掬的小松鼠欲扑向缀满沉甸甸葡萄的藤蔓,显得极为生动。这好像是画家自己的人生写照,似乎在传达着岁月无情的磨砺与生命烂漫的绽放相映生辉,在素淡的色墨交融中,隐现着独特的文化风骨。

历代诸多画家在水墨与色彩这两个很具体的造型表现上早就有了多样化的呈现。同样刘克训的花鸟画在色彩上有自己的追求,不同于传统花鸟画素淡平和或富贵华丽,其画面色彩是在墨色变化中求统一、追求雅致沉稳。他不但秉承先师遗风,还在作品中广泛吸收汲取了国外作品的艺术元素,在他众多作品中很好地吸收了印象派代表人物的用笔、用线、用色的方法来表现生命的旺盛、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当然,这也绝不是为求画面的热闹,更不是为讨好缺乏欣赏力的读者,而是通过色彩的妙用,更完善、更充分地表现自己对特定环境条件下光和色的感受,既有力地拓展了笔墨色彩的表现空间,也充分体现了水、墨和色彩的结合,厚重但不死板,富有变化,又充分做到了以色彩来丰润笔墨,以笔墨来彰显色彩,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墨色相融互补的艺术效果。刘克训先生对于笔墨和色彩的妙用,主要在于他熟练地使用色彩的基础上,又巧妙地把墨与颜色归于厚重统一。

刘克训的作品散发出的意蕴不仅流淌着自然界的美好和生命的奇妙,也散发着深远的古意。这与其深深地植根于他的艺术理念和对时代文化的深刻理解是不可分开的。在刘克训的众多画作中不难看出,里面充满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重,他笔下许多物象都带着生机和灵气,也都会在他的笔意中生发出来。这种生动传神的面貌,与他坚持写生,敏锐地观察,坚持“缘物寄情”的创作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也想到了“苍茫戈壁育灵气,雪山铸我画魂成”两句诗,这也是我前面重点提到的,巍巍昆仑不仅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与题材,更使其养成了正直坚忍的豪情和苍莽奇崛的艺术风格。刘克训先生的花鸟画还体现在其深厚的功力、严谨的法度、恢宏的气势,并在关注现实,融会时代精神、融入内心的基础上。他以中国画的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激扬的情绪、舞动的气势和跌宕起伏的气氛开拓了花鸟画创新的境界,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与他的恩师陈大羽的追求是一致的。

中国画讲求精神和境界,传神写意,追求象外之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花鸟历来是寓意抒情的载体,刘克训花鸟画中传递了哪些深刻的内涵,体现了多少耐人寻味的思想?刘克训的写意花鸟不同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空灵禅意之作,也非记录荣枯语默之后的抒情之作。他画猫头鹰之机敏、牛羊之粗犷、藤本之缠绕、竹兰梅菊之磊落,都笔力遒劲, 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这种雄健的精神如果没有超常的魄力和定力,是很难做到的。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刘克训的画作传达内心深处的情怀,是一种对生命精神与文化情怀的诠释和写照。刘克训以生活的深度和艺术的个性重塑笔墨精神,并自觉地尝试去掉无谓的约束,打破不必要的条条框框,甚至不断突破自我,力图表现更雄劲的气势,创造更深远的意境,表达更鲜明的精神,使立意更新,画境更深远,凸显自己笔墨、书法、色彩相融的艺术特质,展现出一种独具个人面貌和思想的视觉效果。

刘克训的花鸟画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符号性。自我符号是艺术家的名片,它体现着一种独特而鲜明的个性追求定位,是一种有技术系统、有审美价值、有表现意义的绘画艺术语言选择。是刘克训在继承传统基础之上进行不断创新,长时期形成的艺术产物,最能简洁明快地从中透露出仅属于其个人的艺术信息,极具个性。“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是之谓欤。这与齐白石、陈大羽的绘画理念完全一致。刘克训的花鸟画追求随机求变,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刘克训深谙传承不易、创新更难,以几十年的笔墨实践,推陈出新。他的创作不摹古,不跟风,也不迎合社会,以传统笔墨技法、花鸟之象,表现独到的艺术气象、境界和精神。一个画家自我面貌的形成谈何容易,其中甘苦,唯刘克训深谙其中三昧。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毋庸置疑,刘克训绝对是一位以抒情写意性的水墨画法呈现于当代画坛成熟而优秀的花鸟画家。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