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的影像叙事

编者的话:2024年8月13日至15日,《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在第一季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第二季充分挖掘“国家公园”IP价值,精彩再现了青海湖、昆仑山、祁连山三大国家公园独有生态系统的奥秘和悠远厚重的人文景观,业界誉其为“实现了生态人文纪录片的叙事创新和影像创新”。

纪录片共分三集,每集时长二十五分钟,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是心灵与自然深刻对话的桥梁,也是一部珍贵的国家公园影像志,展现了青海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该片在青海国家公园的生态叙事中探索出了一种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诗意方案,氤氲着一种诗意之美、恬淡之美。本期“文化”特推出专版,约请我省作家撰写评论文章,以期带领读者走进青海,走进国家公园,走进万物共生的和谐家园。

由青海省广电局策划,青海省广电局与上海齐格文化传播公司联合摄制的大型生态人文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于2024年8月13日至15日在央视纪录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在“第一季”播出取得巨大成功,产生广泛影响的基础上,《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的创作者再一次将镜头聚焦于青海湖、昆仑山、祁连山三大国家公园,深度挖掘并展现它们的生态奥秘、悠远的历史脉络及现代自然文化理念的深邃内涵。同时,深入研究并努力适应全媒体传播特点,创新叙事策略,寻找新的阐释角度,拓展国家公园的叙事空间,从而创作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第二季”作品。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以独特的视角,优美的画面,诗意的表达,全面、立体地呈现了国家公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原真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表现了青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实践,揭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自然遗产的重大意义。饱含冲击力的视听语言,不辞辛苦的现场拍摄,不仅为观众充分还原了青海国家公园特有的辽阔与宁静、野性与温柔,更持续不断地回答了“什么是国家公园”的问题。该片在央视的播出,无疑会对宣传青海的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对人们认知建设国家公园的意义起到有力的阐释作用。

说起国家公园,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自然生态,是无言的白云、如洗的蓝天、巍峨的雪山、凛冽的冰川、深邃的峡谷、广袤的草原、宽广的河流、清澈的湖泊,是展翅翱翔的飞鸟,是草地上、森林里藏匿的动物、昆虫和许许多多微小的生命。所有这些,在《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中都有细腻、精到的呈现。随意采撷片子中的几个片段,便能使人感知其镜头的魅力,使人不由得与自然产生共情。但仅仅呈现这些是不够的。该片最大的优长,是在展示青海国家公园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的同时,还穿插了不少人物的活动(每一集都有3-4个人物贯穿其中)。它并非单纯的自然观照,同时还融入了人文观照,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故事元素的深入开掘。其中的人物,可以说是形形色色,既有草原牧民、生态管护员、作家、画家,也有滑翔伞爱好者、滑雪运动员、天体物理学家、地质学家、遥感工程师。这些人物,作为支撑纪录片主题表达的一个个支点,需要创作团队从宏阔的现实生活中去一一寻找和挖掘。寻找和挖掘下的功夫越大,纪录片就越是鲜活生动、引人入胜。正是因为采用了以人叙事、以人物为载体的表现手法,通过上述人物的出镜、言说和解读,传递出对于国家公园的认知和感悟,这部纪录片才有了它现在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比较多地采用了人物画外音,即被拍摄者主观陈述的叙事方式。如果说,解说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那么,人物画外音就是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两种视角各有所长。第三人称的解说叙述纪录片画面没有表达的内容,提炼纪录片的主题,升华纪录者的思想境界。因为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它显得比较自由开阔;第一人称的视角则由内而外,由人及物,以“我”的独白和对话推动纪录片情节发展,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示情绪的张力,突出现场的真实感,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和趣味性。二者交相为用,相辅相成,不仅显示出一种叙事的灵动和机智,而且避免了解说词的滔滔不绝,强势驾驭画面,导致宣传色彩过浓的问题。由此可见,以多维度的视角去认知和解读国家公园,在其解读过程中引人遐想,发人深思,也是《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的一大成功之处。我注意到,第一人称的叙事,在《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中,不仅用得多,其作用和功能也不尽相同,有时是当事人从个人专业或职业角度对国家公园的阐释,有时是对某一具体场景、具体事物的辨析,有时则是他触景生情地抒发某种感想。

试举几例,以便加深我们对《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多维叙事视角的理解:

其一,先是滑翔伞爱好者星吉祥以“画外音”的形式,抒发自己乘坐滑翔伞凌空飞翔的美好感受:“离开了地面,扶摇直上,你会有一种与高山相连的速度感,与鸟儿们齐飞的节奏感。”接着,便出现了第三人称的解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超凡境界的探求,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人们,遨游昆仑,向上飞行。”前面的内心独白是个人对滑翔的体会,后面的解说则是把滑翔的意义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二者互相印证,互为补充,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难免让人产生“表达不够丰盈、不够完美”的遗憾。

其二,遥感工程师也是攀岩爱好者的张帅旗,站在湟鱼洄游的布哈河边,感慨道:“其实我们就像逆流而上的湟鱼一样,都在攀登属于自己的山峰。”随后跟进的第三人称解说是这样说的:“追随湟鱼逆流而上的攀登者们,也将面临挑战,在此溯流攀岩,他们必须放手一搏。”不同视角的观照,既丰富了叙事的层次,也让观众感受到了逆流攀登者与国家公园,与高山、河流、大湖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的解说恰切生动,富有哲理,也富有情致,只是不像“第一季”那样金句频出。

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纪录片取材的天然富矿。青海的影视创作应该发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这一优势,主动进取,积极作为,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国家公园影像表征系统,丰富青海国家公园的视听意涵。既可以像《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这样以大体量、系列片的方式,对国家公园及其内部生物乃至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描绘和记录,使其成为青海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也可以将镜头聚焦某一个公园、某一种代表性动植物,着眼微观,打造“小品”,使其化身为讨喜的符号,成为一种情感和价值的承载。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