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是在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节选)

青海自然文学作家龙仁青曾说,中国的自然文学与西方的生态文学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大国,自然文学的书写,不单单要有悲悯的‘大地伦理’,还要有关注和抚摸大地之上的历史、人文和民族文化的责任。”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也曾表达过这样的感慨:“在精神世界的生活中,人类发现他的使命不是谋求在物质上掌握环境,而是在精神上掌握自身。”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对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选择,除了是一种生存所需外,也是一种精神的需求。

受生活环境、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空间意识和“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在经过多年的升华和提炼后,“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哲学底色和显著特征,成为中华文明的立世之本。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撑,当中国人和全世界共同面临生态问题带来的精神困境时,很快便建立起一种独特的东方独有的生命意识、生态意识,并由此产生一种与西方人迥然不同的情感表达。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天道自然中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中的一部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人和自然平等相待,和谐共处,才有自身的出路。”(诗人、评论家阿甲语),这是中国人奉献给时代的解决人类文明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东方智慧”。

在《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第一集《天地之间》,拍摄者选择了这样几个人物,并通过他们的行踪和视角,展现了昆仑山北麓柴达木盆地壮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机勃勃的人文意蕴,这一辽阔的地理区域,被很多人称之为“大江源”。

出现在《天地之间》中的人物依次是滑翔伞爱好者、现代派画家、戈壁牧驼人、天体物理学家,有趣的是,拍摄者在选择“用特定的人物和故事,完成有关‘大江源’地区的生态叙事,表达‘大江源’的博大、深邃和丰富”这一艺术手法时,并没有依循惯常的思维逻辑,可以展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职业特征的“典型人物”(比如江源牧羊人,环保实践者)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而是将目光紧紧锁定在了人物的时代性上,这使我不由得生出了这样的联想——当下以纪录片为载体的生态叙事,有可能早已脱离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抒情传统和浪漫主义,从而进入到了一种更高维度的语境,拥有了更深刻的话语表达。

而况,世界原本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依赖和影响,正如蝴蝶效应所揭示的那样,自然界内部各生物之间的关联,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各物种面对生态危机时的窘迫和感受,几乎都是相同的,在这一背景下,人类的生存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对此,学者祁发慧说:“现代社会的一个悲剧就是在提升和强调个体的时候,与其他人类或者非人类的存在造成了存在的分离。”我相信,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的拍摄者,在选择国家公园的“叙事者”和“代言人”时,才有意强调他们的当代性,在拉近与受众情感距离的同时,通过揭示和表现当代人共有的生存认知、自然认知,去唤醒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强烈关注,继而激发出更多人的忧患意识。

我近乎偏执地认为,对于当代人来说,青海以及位于青海的国家公园,特别是三江源本身有着双重的意义,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净土”,是世界上少有的,很少被人类的活动过多污染和干扰的地方,同时也是能够满足人类心灵皈依的“精神原乡”。从这个意义上考量,《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中所展现的生态理念,正是近百年来,地球遭遇的诸多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从人类本体论中脱身出来,产生的新的世界观、生态观的反应。

在《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之《天地之间》中,具有当代意识的画家,对昆仑山麓的一块岩石顶礼膜拜,并将它粗糙的肌理,当作是前沿艺术的表现主题;传统的牧驼人重新思考生命和大地的关系;面对满天星斗,天体物理学家意识到生命的渺小而重拾敬畏,这就是拍摄者在《天地之间》力图表现的“生命的精神”,这也是国家公园给当代人带来的具有终极意义的生命启示。

艺术家对自然的感知和体察,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在《天地之间》的主人公与大自然发生的故事中,拍摄者有意识地强化了自然界中与主人公的情怀、意念相对应的物象,在展现雪域高原的雄奇和生态之美的同时,从微观处,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凸显出了中国人与大地共情的自然观。

比如,与滑翔伞爱好者对应的是风,在对风的意象表达中,拍摄者用种种细节传达出了滑翔伞爱好者认为风“只能驾驭不能征服”的具体感受,而这也正是人类对于自然理应葆有的敬畏;比如,讲述画家与自然的关系时,苔藓的频繁出现,让观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强韧和卑微,而这也是当代人在自我认知中的严重缺失;还有,面对浩渺星空,拍摄者显然是试图展现自然对人类心灵提升的能力和重要。这样的感受,从来就不是知识、理性、常识所能解释的,我甚至突发奇想,正如在传统文化中松、竹、梅指代的是中国人崇尚的传统美德,这样的对应和暗喻,或许也正是拍摄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致敬,说到底,《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讲述的,就是人与自然的故事。

感谢《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在我们长久的孤独中,通过对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彰显,让我们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观照,让我们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中,实现了心灵的超越。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