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更登
更登(左)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图片由更登提供
在体检中心,接过小伙子的体检报告,医生的脸色凝重起来:“小伙子,你只有23岁,但身体还不如有的老人……如果不减肥,经常熬夜,可能会影响你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医生耐心、专业的分析引来几个人旁听,希望他也能看看自己的体检报告。
这位医生就是退休后又被返聘的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高原健康体检管理中心主任更登。
有啥事,交给更登没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更登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农村考进青海省卫生学校,实现了学医的梦想。他对农民的艰辛有较深的体会,而且从小就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谦逊有礼,是村里人的骄傲。
就读卫校期间,更登如饥似渴地学习。1985年7月,他毕业分配到青海省高原心脏病研究所。时任所领导的吴天一问他:“你吃得了苦吗?”他毫不迟疑地回答:“能吃苦!”就这样,更登有幸被分到了高原病病理调查组,跟着吴天一院士很多年,做课题,跑野外,乐此不疲也受益终身。他常说:“从吴天一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和严于律己,科学家的坚韧和执着,体会到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他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长达十多年的高原病病理大调查中,更登和调查组成员一起坐着“解放”牌大卡车,到海拔三四千米,甚至更高的地方,一边义诊,一边搜集高原病病理资料,爬冰卧雪,粗茶淡饭,有时还会遇到车祸。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走遍了青藏高原的角角落落,收集了十多万份资料,为高原病病理调查研究做出了贡献。
1991年,调查小组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阿尼玛卿山地区进行高原病病理调查,除了搜集阿尼玛卿雪山附近牧民的生理病理资料,还要做动物实验。一次,在过河的时候,很多从西宁带来的小白鼠被大水冲走了。没了实验对象,大家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吴天一说:“小白鼠没有了,我们可以找当地的鼠兔做实验。”更登主动请缨:“所长,交给我。我会藏语,我找几个当地的老乡一起去抓。”一下午时间,更登就带着老乡抓了足够多的鼠兔回到了大本营。
还有一次,吴天一对更登说:“更登,你去找几头猪,猪的低氧敏感很强,我们测一下猪的肺动脉压。”同时不无担忧地说:“牧民的肉食以牛羊肉为主,可能不好找。”“没事。我一家一家找,保证完成任务。”更登拍着胸脯说。
虽然熟悉果洛,玛沁县也来过很多次,但要在高海拔地区找几头猪,真的是一件难事。深知这个实验的重要性,更登一家一家找,一户一户问。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家酒店找到了五头猪,保证了实验所需。
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大地震发生后,更登第一时间报名,奔赴玉树抗震救灾。他跟着吴天一院士走遍了结古镇的每一个救灾点。白天,他们一面抢救伤员,一面进行灾后疾病防治讲解。晚上,就睡在汽车里。回想那段时光,更登感慨道:“作为一名医生,就要看他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能不能站出来、坚持下去,能不能任劳任怨,坚守医者的初心。”
能吃苦,还要不断超越自己
从一名中专毕业生到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40年的职业生涯中,更登始终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扑下身子搞学术,不断超越自己。
更登说他是幸运的,遇到了他人生的导师吴天一。吴天一是中国医科大的高材生,是在朝鲜战场上立过三等功的优秀军医,不但精通英语、俄语、藏语、维吾尔语等多种语言,而且还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有担当的专家。更登说,如果自己不紧跟吴天一院士的脚步,就成不了一个好医生。
在高海拔地区搜集高原病病理资料的时候,小组成员就十来个人,每一个人身兼数职,要具备比较全面的业务素养。更登觉得自己的医术还差得太远,一时间陷入了迷茫。
“更登,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再加上多看书、多学习,你很快就能跟上来。你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我们是医生,行业的特殊性不能让我们有一丝马虎和无知,你要比别人更努力一点。”吴天一看到更登失落的表情鼓励道。
更登为了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在实践中遇到病症,就到书中寻求答案,在书中看到的内容到实践中去求证,每天花几个小时学习业务知识,随时请教业务能力好的医生,渐渐地他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可以独当一面了。
始终坚持不懈地攀登,1990年更登赢得了去日本留学深造的机会,他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时间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医三十多年,更登承担、参与了“高原地区呼吸功能特点及群体健康”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课题5项,荣获成果奖8项、“三新”技术12项,参与编写了《高原与肥胖及糖尿病》一书,完成专著《高原健康体检解读》,为更多体检人员答疑解惑,带来便利。先后获得“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他在医学科研与实践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步履。
医生,就要把患者装到心里
记得中专临近毕业时,老师对更登说:“你将来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你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有丝毫马虎……”老师的话被他记到了心里,也践行了40多年。
更登是藏族人,热情、真诚是深入骨髓的文化传统,但要为患者做好服务,除了热情、真诚,守住医者的初心,还要始终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更登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体检管理中心的医生,因为工作的特殊性,除了出差,更登每天早晨七点左右就赶到单位。2024年7月的一天,更登像往常一样,不到七点就赶到了单位,今天有两百多人集中前来进行体检,加上平常的体检量,肯定是忙碌的一天。他一边穿着白色的大褂,一边对大厅的医护人员叮嘱道:“今天有两个单位的两百多人来体检,工作任务重,大家打起精神来。”说完自己便开始忙碌起来。他看到量血压的人拍了长队,便上去询问,让大家合理安排体检顺序。
一个一个说完,只见排到最后的女人有些着急:“医生,我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会要参加,我怕赶不上。”更登看了看时间,对她说道,“你别着急,你先去11号检查室,我到B超室那边排队,等你检查完赶过来就差不多了。”女人听完后一脸错愕地问:“医生,是您给我排队吗?”“对啊,这样就不会耽误你开会的时间了。”更登笑着说。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但面对众多的专业术语,一时不知道该检查什么项目。更登主动询问她的身体状况,并且给出了专业的分析和检查建议,老人高兴地一再感谢。开完检查单,更登又叮嘱老太太:“您领体检报告的时候,顺便来找我一下,我再帮您看看体检结果,我的办公室就在走廊的最里面。”“谢谢医生!我老伴走得早,儿女都在外地,您这样帮助我,实在是太感谢了。”“不用谢。以后要是您生了病,就给我打电话,我帮您。”说完,他写下了电话号码递给老人。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更登笑呵呵地忙碌着。对更登来说,一个农民的孩子走到今天不容易。他感恩吴天一老师的帮助,感恩一路走来所有温暖的点点滴滴。他要尽自己最大的热情和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他一次次告诫年轻的同事也告诫自己,做医生心里就要装着患者,要有全心全意服务患者的意识。是啊,医者仁心,是职责,更是使命。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