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画卷——《唐蕃古道》摄影作品赏析
编者的话
唐蕃古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为了挖掘唐蕃古道承载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反映古道沿线各民族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弘扬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探索古道上的丝路精神,弘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青海藏族摄影师曹生渊耗时七年之久,行程数万公里后,编著了一部大型摄影画册《唐蕃古道》。
在《唐蕃古道》付梓出版之际,本期“文化”特推出专版,刊发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谢佐和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钧的评论文章,以及《唐蕃古道》中的部分摄影作品,以飨读者。
唐蕃古道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的尕纳松多段黑白水交汇处。
唐蕃古道上的重要渡口——长江七渡口。
扎陵湖畔迎亲滩。
石刻——海藏咽喉。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胡拉海西山古道遗迹。
从东汉开始由河州渡黄河入青海的津关要道——临津古渡。(图片由曹生渊提供)
由曹生渊编著、青海人民出版社付梓出版的大型摄影画册《唐蕃古道》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曹生渊耗时七年之久,行程几万公里之遥后编著的一部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画卷。
众所周知,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向唐王朝请婚,唐王朝同意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同年,唐太宗命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成婚,松赞干布亲至柏海(今青海省境内的扎陵湖畔)迎亲。此后,唐蕃之间的和亲会盟关系,又持续到金城公主远嫁吐蕃。这段唐蕃之间友好往来的历史,令各族人民称颂至今。
曹生渊作为我省藏族摄影师,多年来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宣传,这次他在对青藏高原的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策划,在青海省委统战部、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艰难踏勘、跋涉,历经七个春秋,拍摄完成这本集考古成果、文献记载、田野调查,以及民俗传承的大型画册,实属不易。
这部画册共分八章,计有长安(西安)——大唐之都;关中道(长安-陇州段)——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渭水道(秦州-渭源段)——人文始祖的起源地;河湟道(临洮-鄯州道)——多民族融合的风情走廊;海南-玉树道(赤岭-悉诺罗驿段)——山之宗、水之源;羌塘道(鹤莽驿-逻些段)——绝秘绝美的雪域仙境;逻些(拉萨)——雪域圣城;蕃竺古道(逻些-天竺道,唐蕃古道延伸段)——中印文化交流的纽带。这八章内容图文并茂,为读者展现了漫漫六千多公里行程上的历史遗迹和现实画面,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从画册中领略古代长安城绘图中玄武门的具体位置,那数百计的民间诸坊,从中窥见唐代长安的繁华状况。我们从画册中看到保存完好的长安城墙代表——永宁门城楼和迎着朝霞的古城墙,还有钟楼、鼓楼、大雁塔等。从大明宫遗址中探寻盛唐风景,从大量出土文物中窥见唐代文化的博大与深远的社会影响。
画册的编著者不辞千辛万苦,从西安一路向西,踏勘着古道上的山川风貌、当代的人文环境,让读者从画面中享受一路风光——四川松潘的古城、陇山的苍茫山峦、关中的社火队伍、麦积山的石窟、天水的伏羲庙、民间刺绣剪纸等等,沿途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令人眼花缭乱。
特别是进入河湟古道,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洮河源头,那里的古西倾山,是吐谷浑王阿豺溯源寻根的地方。青海出土的大量彩陶,包括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被文史专家李泽厚先生誉为“神农氏时代的产物”。还有炳灵寺、积石山、喇家遗址、瞿昙寺、高原古城西宁的今日新姿……许多河湟情韵使读者访古论今,倍加珍惜盛世带给人们的幸福生活。
河湟文化由于唐蕃古道传承至今,这里多民族和谐共处,多宗教各得其所,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蒙古族和汉族等多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携手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当年的文成公主和其后的金城公主,走过今天青海省境内的海南-玉树道,经过赤岭(今日月山)、青海湖流域、大非川……勇敢地走到今天的拉萨,成就了一段和平美好的历史佳话。她们走过的唐蕃古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铺就了一条金色的桥梁。
《唐蕃古道》为广大读者直观地展现了唐蕃古道上的历史佳话,从摄影艺术的角度欣赏画册,也是精美的历史与现实、图片与文字合璧生辉的优质图书,愿读者诸君开卷受益!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