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拉出的幸福
那是1982年1月,我和前来北京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的东乡族作家舍·尤素夫(马自祥),想找一家清真餐馆吃饭,走着走着我们到了位于王府井的东来顺。就在走过中国美术馆,转向八面槽北,经过考古所门口时,我突发奇想,对舍·尤素夫说,你还不如在北京开一家兰州拉面馆,咱也不至于找不到吃饭的地儿了。他听罢和我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当年忽发奇想的兰州拉面馆如今不止在京城,它早已遍布全国各地的城市和乡镇了。去过日本的朋友说,在东京兰州拉面馆很受欢迎,常常要排队等候。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也有了兰州拉面馆。前不久去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在我们下榻的宾馆旁边,就开有一家兰州拉面馆,方便了我们的饮食。有一个视频展示,在非洲兰州拉面也非常受欢迎。
但是,青海人说起青海拉面,那更是喜上眉梢。那天,我们来到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青海省拉面产业孵化基地参观,真是别开生面。这里挂着“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化隆拉面电商中心”等牌匾,还书有“青海拉面——这是一碗面的故事,令人鼓舞,也发人深思。”“青海拉面让农民换了一种活法”“一碗拉面闯天下”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
是的,他们说青海拉面始于化隆。化隆牛肉拉面区别于兰州牛肉面,是在具有百年历史、清乾隆年间回族名厨马保友亲手创造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经过“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道揉”手工揉和拉制而成。化隆拉面是青海的民族风味,包含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内涵,为了加强品牌保护,于2004年在原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了化隆牛肉拉面商标。
在化隆县青海省拉面产业孵化基地展示壁上,展示着这样一个故事:改革开放推动拉面产业扬帆起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给世代束缚在土地上的化隆农民松了绑,外出打工的梦想让韩录萌生下海创业的想法。于是,他来到福建厦门开始创业,“厦门第一家拉面”面馆应运而生,韩录成为青海拉面第一人。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拉一代”。
韩录创业成功的事迹传遍十里八乡,成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效仿的样板。青海拉面产业从呱呱坠地,孕育了青海拉面传奇,将一碗面拉成了一个优势产业。
为了保护和改善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自2000年起化隆县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退耕还林(草)政策,累计退耕还林(草)27.53万亩。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腾出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于是,县委县政府适时转换思维,鼓励农民走出家门,走出县门,走出省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走出一道摆脱贫困的路子。县委县政府给各省、市公安、税务、工商、城建、卫生等有关部门出具《关于对外出务工人员给予照顾和减免税费的证明》,并真诚地感谢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这也是我迄今走南闯北所见到的最具人性、最亲民的一封证明。
由此,化隆县迎来第二轮外出务工人员以青海拉面为主导的创业高潮。他们用“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合作方式,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跨进城门。这种合作方式不分地域、不分民族,被各族群众所青睐。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投亲奔友,到全国各地去开拉面馆,并且影响力与日俱增,带动了海东其他周边县区,辐射到了全省各市州,迅速形成了一种经济现象。
拉面产业孵化基地工作人员介绍,“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合作模式,是青海拉面占领全国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也是降低后续创业者入行门槛的有效方式,弥补了从业者文化程度有限、融入城市能力有限、创业资金有限的短板,极大地加速了产业大军的形成,促进了海东乃至全省劳务外出务工进程,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各族群众奔小康的一条康庄大道。
据悉,化隆人出去从事拉面行业的人近20万,分布全国337个大中小城市,走进6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青海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在基地数据中心显示屏前,可以看到即时全国各地青海拉面馆的销售动态,详细到每一碗面的售出动态,真正是进入了数据时代。
去年,化隆青海拉面产业产值已经超出150亿元大关,我们有幸目睹了在这一方土地上拉面拉出的幸福。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