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对联

农历新年期间,又到了春联登场的时候。

腊月里,从城市的大型商超到农村的集市,都有卖春联的摊位,甚或有摊主铺纸挥毫,为顾客现场书写春联。除了汉字春联,还有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春联。比如藏历年期间,青海热贡等地的藏族和土族人家大都会贴上写有吉祥话语的藏文春联,祈愿一年的吉祥顺意、幸福安康。小小的春联,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又称对子、楹联,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传统的骈文和律诗,这两种文体要求对仗,而对联一般字数较短,十分适合用来练习对仗。鲁迅小时候,他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曾出上联“独角兽”,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鲁迅对的下联是“比目鱼”。“独”不是数字,却有“一”之意,“比”也不是数字,却有“二”之意,这个对子十分工整,少年鲁迅因而受到了寿老先生的表扬。

1932年,清华大学进行入学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出了一道对联题,要求为“孙行者”给出下联。结果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对“猪八戒”的,有对“沙和尚”的,还有对不出的考生,甚至用骂人的话作答。但其中也不乏对得好的,有个考生对的是“胡适之”,这样上下联都是人名,“胡”和“孙”为姓,各加反犬旁,就是“猢狲”,意为猴子;而“行”和“适”都是动词;“者”和“之”均为文言语气助词,对得十分巧妙,这个学生获得了满分的成绩。

对联不仅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也因过年贴春联的习俗而走入千家万户,因此,它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无论是观瞻名胜古迹的楹联,还是欣赏商铺、住户大门上的一些好春联,其文辞之美、音韵之美和书法之美,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是,如今很多春联语言浅俗直白,一上来就直奔主题,短短的上下联中,充斥着“富”“贵”“财”等字眼,全然不知运用传统文学中赋比兴的手法,耐人回味的意蕴更是无处可寻。从对联的呈现形式上来说,则是手写的少,印刷的多,千篇一律,缺乏书法审美的多样性。这些,都令喜爱对联艺术的人感到遗憾。

在对联的书写传统中,一般来说上联以仄声收尾,而下联以平声收尾。但今天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基本规律,因此,贴反对联的现象屡见不鲜。说来惭愧,笔者家的对联也是连着两年给贴反了。今年除夕,贴对联前,我特意询问侄子哪个是上联,在得到正确答案后就放心了,谁知等他们贴好后出门一看,还是反了,原来竟然不清楚该把上联贴在左手边还是右手边,真不知叫人说什么才好。

当然,并非所有的对联都是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如湖南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就正好相反。还有的对联也不完全遵循平仄的要求,但因其意蕴好,并不影响它的艺术效果,甚至有可能成为广为传诵的名联。当然,这些都是基于作者掌握了对仗技巧,在进行具体创作时的“破格”,属于林黛玉所说的“不以词害义”。倘若没有掌握对联创作的基本技巧,无论是立意还是对仗都站不住脚,却拿“破格”来说事儿,那就难免贻笑大方了。

面对与对联相关的种种令人遗憾的现象,笔者设想,在新媒体发达的今天,有对联创作能力的文化人,不妨把自己创作的既符合对联规律,又贴合时代生活的对联,放到新媒体上进行传播;而书法家们在开展“送春联下乡”等活动时,也不妨为大家多书写一些“合古而出新”的好春联。

对这个问题,我省一位文化名家则认为,如今的春联之所以浅俗、雷同,缺乏感染力,主要原因是现代人普遍缺乏古诗词基础,创作不出立意清新、用词典雅、思想隽永的春联来,只好年复一年地抄袭那些陈词滥调。如果文联、作协等机构每年能组织楹联征文大赛,必能提升楹联的创作水平。

我想,这样的建议若被采纳并落到实处,一定有助于楹联文化在当今的继承和传播。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