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社火的“种皇田”仪式
表演“种皇田”的农夫朝田间走去。姚占山 摄
在河湟地区,社火表演一般要持续七八天,最后,社火队要举行最为隆重的“种皇田”仪式。
举行“种皇田”仪式的这天早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后庄村的大院子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火神会全体成员装扮到位,他们中除了社火中常见的灯官老爷、哑巴儿、胖婆娘、傻公子、拉花姐等角色外,还专门装扮代表农夫形象的身子,并配以耕牛、犁铧、木锨、簸箕、粮斗子以及农用拖拉机、旋耕机等。仪式开始,灯官老爷倒戴官帽(帽翅在前)带领众身子祭拜并致祈福辞。祈愿“月月五风十雨,岁岁物阜民康,大田丰登瑞,万亩百宝藏”。之后,灯官老爷走出庙门后将龙袍前襟掖在玉带中,装上五谷(又叫“五色粮”,即小麦、青稞、蚕豆、燕麦、油菜籽)带领众身子来到村边预留的大场院,举行隆重的种皇田仪式。
仪式前,火神会全体成员来到场院,由灯官老爷带领大家祈求丰收:“盘古王出世周留了世界,三皇五帝创造了人类。天皇坐罢地皇坐,唯有神农氏留下五谷养万民。为了感谢上苍恩,本灯府今日把皇田种。七对骡子八对马,两对耕牛把犁拉。浅浅儿犁来细细儿种,强如薄地里上家粪。叫一声伙计把牛架,架到地里把种子撒。我本灯府撒下千粒籽,秋后能收万石粮。打下的粮食是东仓倒西仓,西仓倒东仓,仓仓倒得是粮食涨满仓!”
祭拜结束后,火神会全体身子列队按“碾场转”(逆时针)行礼。仪式上,先由农夫手拿木锨扬起黄土,意为扬粪。再把悬挂于耕牛角上的曲连(大型环状烤馍)取下来,掰碎后喂给耕牛,表示犒劳耕牛。然后由灯官老爷扬鞭提铧,在场院里犁出一个大圆圈,而后在圆圈中犁一个十字,是为田字,这叫“开犁”。开犁仪式完毕后,灯官老爷将犁铧交由农夫犁地。紧接着又将装在龙袍前襟中的少量五谷播撒于田,等于是给农夫们做了表率。这时,灯官老爷重新戴好官帽整理好龙袍,带领社火队全体身子跟在农夫后面转上几圈。期间,有人赶牛犁地、有人播撒种子、有人用榔头敲打土块、有人开着拖拉机、有人驾着旋耕机,动作滑稽夸张,场面十分热烈。种皇田仪式结束后,灯官老爷带领社火队到场地表演节目,按老习惯舞龙、舞狮、跑旱船、耍秧歌等,节目表演完后,灯官老爷带社火队到庙里回神卸身子,最后吩咐“马放南山吃饱草,刀枪入库享太平”,意在祈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社火表演中的种皇田仪式本质上源于古代皇家礼仪,是我国古代耕耤礼的真实再现。《尚书》记载,周代王后需要率六宫之人将种子献给王,然后再由王来耕种。耕种之前先要祭先农,以此表示重农。先农是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远古称“帝社”或“王社”,也叫神农。耕耤礼亦称“藉田礼”,是指天子扶犁亲耕的礼仪。汉文帝即位之初,贾谊上《积贮疏》,言积贮为“天下之大命”,“于是上感谊言,始开藉田,躬耕以劝百姓”。并于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正月丁亥下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意思是说贾谊给皇帝写了一篇关于加强农业生产,重视粮食储备的奏折,说粮食储备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汉文帝听了贾谊的话后,开始雇佣劳力种田,自己亲自在田间指挥。
《汉旧仪》记录了汉朝官员的生活起居,这部书中有将亲耕与祭先农同时作为“耕耤礼”的最早记载:初春时节,在京城东郊的田间雇佣劳力耕种,礼官先祭祀神农炎帝,并杀牛、羊、猪祭祀,其他官员都跟着照做,皇上特地给京城方圆三百里内的孝悌、力田、三老等官员赏赐礼品,令他们将各类谷物一共万斛都播撒在田地,设置藉田专用粮仓,并配置两级官员管理。生产出来的谷物用来祭祀天地、先祖、众神,以求来年五谷丰登。
关于天子耤田礼的时间和程序,《后汉书》中也有非常具体的描述:“正月始耕。昼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以享。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力田种各耰讫,有司告事毕。”意思是说:“正月初举行藉田礼,天刚亮时,礼官先祭祀先农,并供奉祭品,耕耤礼开始时,有主管礼仪的官员主持,走到开耕的位置,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依次开耕,力田们(相当于乡级官员)用榔头敲碎大土块后,主管礼仪宣告礼成。”
鉴于皇帝是天子身份,既要亲耕又不能太劳累,所以定个最小土地面积作为耤田,权作是“示范性耕耘”。一和三为阳数中最小的两个数,所以皇帝亲耕的面积为一亩三分。
民间社火表演将古代皇家耕耤礼作为重要仪式,释放出多重文化信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是人地和谐理念。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人民长期处于“靠天吃饭”,所以,古人认识到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要对自然万物心存敬畏并和谐共处。他们也意识到,有些自然灾害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直接关系,因此,以“和合”为核心的文化随之诞生。
二是民主理念。耕耤礼既体现了封建帝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也反映了一国之君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尊重和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普通老百姓的信心,增强了职业自豪感。老百姓将耕耤礼吸收到社火表演中,不仅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祈愿,而且借仪式实现了与君同乐的诉求。
三是勤劳致富理念。耕耤礼这种以劳动内容为主的祈福仪式告诉人们,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并不是一味跪拜于众神面前“等靠要”得到的。仪式上,老百姓的诉求很质朴也很单纯,只希望风调雨顺,让自己辛勤的付出最大程度地得以兑现,从而让全家老少吃饱肚子。
四是热爱生活的态度。老百姓将繁琐的农事艺术化,以娱乐的方式表现耕种全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东亚季风气候影响下,基本表现出冬季低温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但也常常在农作物生长期内出现久旱不雨、多雨成涝、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尽管过去老百姓对于每年的粮食收成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挚爱的故土上辛勤耕作。而这,正是我们的先祖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