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山河的深情凝望与精神解码
编者的话
《什么是青海》惊艳亮相,以六个精心编排的篇章为脉络,通过“沉浸式美学”的独特视角,串联起青海的历史渊源、地理风貌与发展成就。
书中既有三江源、昆仑山的壮美画卷,也有对青海“五个文化”的深刻解读,更记录下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本期“江河源”副刊聚焦此书,邀您共赏青海之美,触摸这片土地的文化脉搏。
专家谈:
吴洪琳(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什么是青海》一书,从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等几个方面,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什么是青海、青海的资源优势及特色等,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主要以图片展示的这种形式也显得比较直观、形象,阅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但同时又不拘泥于图片,主要的图片又配有简洁、精炼的文字,图片与文字的结合,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马钧(评论家):《什么是青海》可被视为十年前“快读青海”丛书的升级版。这一本图册,最吸睛的还是拍摄精良的摄影作品,特别提气,特别悦目赏心。让读者可以在很短暂的时间里,了解青海、解读青海,沉浸于大美青海的视觉化展示中。图书的配文,采取精练而含蕴无穷的诗歌和有关精短有力的省情介绍,一下子就把该书的人文气息体现出来了。该书的版式,符合当下图书设计界的现代设计理念,很好地处理了文图关系。湖蓝色的封面设计,直抵色彩象征的核心——青海之青,青海之纯净,青海之安谧。在内容上,全书由“一江清流”“时光脉动”“铸剑昆仑”“石榴花开”“高原魂魄”“山高水长”六大篇章为脉络,以山宗水源开篇,以山高水远收尾,巧妙串联起了青海的“五个文化”精髓。
马延孝(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看完《什么是青海》,最大的感受就是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青海人有了再来一次环青海游的冲动,也让我有了一种对家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什么是青海》全面介绍了“山宗水源,大美青海”,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为主线,全面梳理了青海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人文景观,主题突出,形式独特,图文并茂,是一本了解青海、熟悉青海、研究青海的好书。
徐世栋(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该书以一江清流、时光脉动、铸剑昆仑、石榴花开、高原魂魄为框架,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为脉络,为读者梳理青海独特文化魅力的同时,展现了青海特有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全书框架合理、逻辑清晰,尤其通过大量写实图片来呈现,具有很强的带入感和震撼力,让读者在感受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领略青海的自然地理、历史渊源、人文社会等区域特征,了解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不可替代性。是一本可读性强、启发性大的佳作。
鄂崇荣(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什么是青海》图文并茂,通过专业级摄影作品与信息可视化设计,视觉呈现极具冲击力;文字精炼朴实,部分内容具有诗意,极具可读性;内容凝练,提纲挈领地展示青海自然美景名片和标识性地域文化事项;总体而言,是一部质量上乘的社科普及图书。
米海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银龄教师):《什么是青海》整体理念清晰、逻辑结构得当,文字简要、语言凝练,图配诗得当,所选图片典型,均能反映青海地理与人文风貌,对宣传青海而言,这是一本直观通俗、可读性强且能让人综合深入了解青海,融普及性、知识性、可视性于一体的读本。
看到《什么是青海》的成书,沉甸甸的份量,捧在手里,心里百感交集。作为编创团队中的一员,从最初的策划构思,到数易其稿、图片甄选、版式调整,再到反复的比较与修改,每一个环节都历历在目。此刻的心情,好像青海湖的湖水,表面看似平静,内里却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澎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诞生,更是我们对青海这片土地一次深情的凝望和郑重的表达。
《什么是青海》试图用镜头捕捉青海的壮美,用文字描绘她的诗性,把这片神奇高原的“魂”浓缩成一册“地理文化标本”。文本用三个维度、七个篇章,来铺陈青海的博大与独特。“山宗水源”是全书的起点,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青海的精神坐标。文字从亿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的壮阔史诗说起,带你感受昆仑山脉顶天立地的巍峨,也带你寻觅三江源头涓涓细流的源起。为什么说青海是“中华水塔”“万山之祖”?答案就深藏在这片大地的骨骼与血脉里。
地理是骨架,赋予了青海独特的风貌。而真正让这片土地成为传奇的,是它丰厚的文化血肉。我们用五大文化脉络,织就青海立体而丰满的风貌和肌理。藏羚羊年复一年穿越旷野的迁徙,青海湖湟鱼逆流而上的洄游,这些不仅仅是动人的故事,更是生命与这片严酷又壮阔的自然之间最动人的共生交响,是青海生态之美的生动注解。五千年前彩陶上流淌的古老纹路,神秘莫测的史前遗迹,热贡唐卡上永不褪色的虔诚,唐蕃古道上回荡的驼铃,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时光的丝线串联,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文明千年的传承与韧性。金银滩草原深处,“两弹一星”元勋们以身许国的背影;祁连山下,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雪域天路,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极限的豪情,这些,铸就了青海人的精神中那抹永不褪色的鲜红,是当代青海最激昂的乐章。“石榴花开”的篇章里,汉、藏、回、蒙古、撒拉、土等各民族的身影交织,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歌舞,却守护着共同的家园,彼此交融,互鉴共荣。这是一幅和谐共生的多彩画卷,是青海大地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温暖的底色。最后,我们以“高原魂魄”为题,试图提炼这片土地的精神内核。昆仑山风雪中屹立不倒的坚韧,盐湖阳光下结晶的纯净,这些,不正是当代青海人刻在骨子里的品格吗?高原的魂魄,正是人的魂魄。
书的最后一章叫“山高水长”。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四地”建设的号角和蓝图,指向盐湖里如盐花般盛开的现代化产业,指向戈壁上整齐列队聚集阳光的光伏矩阵,指向高原上随风起伏的青稞田,指向高原夜晚仰望星空的帐篷营地,配合清晰的视觉符号和数据,直观地描绘着青海正在走的路,指向充满可能的明天。
回望《什么是青海》的创作历程,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用凝练的文字、生动的视觉语言,承载起青海厚重的文化与未来。它是一次深情的解读,更是一场与脚下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绵延不绝的时光的对话。我们努力让它兼具知识性、普及性和视觉冲击力,希望它能成为一扇明亮而充满诗意的窗。透过这扇窗,让世界不仅看见青海令人震撼的“大美”,更能读懂她深邃的过往、蓬勃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