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秦岭脚下,这里的猕猴桃“不愁卖”

来源/新华社 

眼下,正是收获的季节。按常理,此时的果农应忙着采收售卖,可在秦岭脚下的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面对枝头累累的猕猴桃,当地果农并不着急出售,反而多了几分从容。

“订单四月份就签了,再等半个月,果子熟透了,客户直接到地头来拉货,咱不急!”周至县马召镇崇耕村果农黄满林的话语里底气十足。这份底气,源于提前锁定的销路,更源于对果子品质的自信。

  周至县马召镇崇耕村果农黄满林查看自家猕猴桃长势。新华社记者 张斌 摄

周至县,这片被秦岭山水滋养的土地,是我国猕猴桃的最佳优生区之一。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超40万亩,年产量59万吨,8.6万种植户、32万余人的生计与这份“甜蜜事业”紧密相连。

记者走访发现,这份“从容”并非偶然,而是当地在产业发展中系统布局、稳扎稳打的结果:广泛推广的订单农业,为果农吃下“定心丸”;不断完备的农业设施,为品质保驾护航;广大农户从“争产量”到“争质量”的心态之变,则为产业注入了长久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望不到头的猕猴桃园沿着地势延伸至山脚下。周一村党支部书记齐平介绍,全村4500亩种植面积中,订单农业占比达80%,村里的基地不仅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客商保持紧密联系,还与各大电商平台深度合作,销路早已从“家门口”拓展到“全国网”。

  这是位于秦岭脚下西安市周至县的猕猴桃园。新华社记者 张斌 摄

“我们村还建有65个猕猴桃贮藏库,能储存5000吨左右,储存期可达四五个月。”齐平说,贮藏库的存在不仅延长了猕猴桃的保鲜期,更让“按品质卖果”成为可能,“不用再担心果子熟了没人要,农户自然能放宽心”。

如今,周一村95%的村民从事猕猴桃产业,人均年收入超过2.3万元。产业兴则百姓富,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切的体现。

周至县农业农村局果业科科长张晓斌介绍,近年来,周至县出台《猕猴桃“九大提升工程”全产业链规划》,始终坚持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品牌化运营。全县已建成猕猴桃贮藏库2680座,培育深加工企业26家,将产业链不断拉长增厚,销售网络覆盖国内大中城市,区域品牌价值攀升至75.31亿元,形成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格局。

当“不愁卖”成为常态,果农们也愈发珍惜来之不易的品牌与名声。

“前些年,果农担心卖不出去,有时果子没成熟就抢着卖,口味不好,反而砸了招牌。”崇耕村果农黄全林的话,道出了曾经的困境。如今,“销售端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们只需按照标准化种好就行,现在不攀比谁卖得早,而是看谁家的口感好、品质硬”。

从“求快”到“求好”,看似简单的心态转变,背后是对市场规律的敬畏,更是对“诚信为本”的践行——好口碑,才是最长久的“通行证”。

  周至县农业农村局果业科科长张晓斌(左一)查看猕猴桃长势。新华社记者 张斌 摄

万物生长有其时,产业发展亦有其道。

最近,让张晓斌发愁的已不是“果子卖不掉”,而是“好果不够卖”。去年,县里新开辟了中亚市场,今年,慕名而来的订单远超预期,“县里的猕猴桃已经不够卖了”。(记者张斌)

编辑:李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