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逐绿,陇原铺展新画卷——祁连山论坛为甘肃绿色发展“把脉支招”
新华社兰州9月11日电 题:向新逐绿,陇原铺展新画卷——祁连山论坛为甘肃绿色发展“把脉支招”
新华社记者张晓洁、王铭禹
“绿色低碳在实体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立足能源禀赋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以未来产业集聚区引领转型升级”……
第八届“甘肃·祁连山论坛”日前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黄河之滨,来自政府、高校和企业界的500多名嘉宾围绕“迈上新征程,筑梦新陇原”主题畅所欲言、碰撞思想,为甘肃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回顾历届论坛主题,“绿”和“新”始终是关键词。自2018年发起创办,“甘肃·祁连山论坛”已成为甘肃省在绿色高质量发展领域汇聚前沿观点、凝聚发展共识、深化务实合作、共享丰硕成果的高端交流与合作平台。
“参与者通过各届论坛拓宽视野,改善融资效率和项目执行能力。”第三次参加祁连山论坛的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说,甘肃作为西部省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论坛的举办有助于推动政府和企业间的对话,为甘肃发展带来实质性成果。
青山绿水,泽被陇原。多年来,甘肃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与论坛上专家学者的建言同频共振。
“抢抓‘双碳’机遇,建设全国新能源基地”——
立足风、光资源优势,甘肃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已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兰州、金昌等6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武威、白银等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截至8月底,甘肃新能源装机超过7400万千瓦。同时,甘肃有序推进电力外送通道规划建设,加快陇电外送和新能源消纳。截至目前,甘肃电力已外送全国26个省份。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
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十四五”以来,甘肃在调优结构中盘活存量,一体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400多家,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在创新驱动中提高质量,发挥兰州新区等国家级平台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1.5%、达到2459家,今年1至7月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
“对生态环保重大项目加强支持”——
总投资50亿元、为期3年的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于2021年启动,对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等实施系统修复。2024年,甘肃共投入防沙治沙各项资金9.38亿元,治沙造林种草、退化林修复、光伏治沙等多类项目协同推进,逐步构建起生态治理的立体网络。此外,科学规划林草资源利用,打造河西走廊、陇中黄土高原、陇东黄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地等4个发展区及甘南高原试验区,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与林下经济。
“各方在论坛上围绕甘肃绿色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转型、生态保护等展开充分交流,引导甘肃在资源开发和产业延伸方面实现突破。”长期关注祁连山论坛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说,近年来,可以明显感受到甘肃各级各部门正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经济发展软实力。
今年的论坛上,更多真知灼见不断汇聚,为甘肃绿色发展“把脉支招”。
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副主任张冲认为,在甘肃建设全国新能源装备基地大有可为,要把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用好。
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赵幼力建议,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推进新型城镇化,释放对外开放枢纽潜力。
刘锋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创新发展特色金融工具,在转变投融资结构、强化政策协同配套等方面发力。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甘肃省将用好用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双碳”目标等机遇,紧扣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把沉睡的矿产资源、富集的风光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做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强文化旅游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