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灵“除霾” 为成长赋能(中国道路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张玉群
有时候,敏锐察觉并积极回应一个眼神、一句话里的求助信号,就能为陷入困顿的心灵点亮一盏灯
我是一名有10多年教龄的高中心理教师。“就是专门解决心理问题的老师?”任教之初,常有人这样问。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对它的认知偏差一直或多或少存在。其中,有误解、偏见,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少数“不正常的人”才需要的“特殊关怀”;也有忽视、轻视,有的地方心理课常被考试科目征用,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成绩没下降心理就没问题。开展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校准认知、澄清误区,警惕污名化、娱乐化、标签化等倾向,打破隐形的观念壁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激发潜能、促进身心健康的教育。一句话概括: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为心灵“除霾”,更是为成长赋能。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快速成长期,加上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压力,容易感到迷茫困惑、产生情绪波动。近年来,心理问题有低龄化趋势,需要正视并加以重视。研究显示,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与积极认知的塑造,能显著降低其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风险。开设“新生先导训练营”,开发校本课程,将积极心理学、绘画疗法等专业内容融入教学……在及时解决各种苗头问题中,我们扭转了“心理课=问题人群的课”的刻板印象,用心理学“钥匙”打开了许多学生的心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科学应对各种心理困扰和成长困境。
看见与关爱能给予学生心灵慰藉。有时候,敏锐察觉并积极回应一个眼神、一句话里的求助信号,就能为陷入困顿的心灵点亮一盏灯。一次筛查中,了解到一名学生有严重失眠、焦虑情况后,我们按照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第一时间启动响应,组织家校联席会议,以专业判断说服家长带孩子就医。一年多时间里,家校携手帮孩子驱散了心理阴霾。
育人要育心,这不是单单哪门课、哪位老师的职责,还需要推动家、校、社、医等衔接配合,共同织密“防护网”、筑牢“防火墙”。我们开展“一句话的光”活动,让教师从学生反馈中感受语言的力量;打造“班主任新手村”工作坊,以沉浸式体验传递经验方法;组织班级亲子心理拓展活动,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曾有家长感慨,“过去只盯着分数,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今天才明白,认可他的努力、毅力,比关心名次更重要。”更多关注学生优长、发掘学生潜能,才能更好发挥教育唤醒内在能量的作用。
10余年来,我累计开展心理辅导1000余人次,带领团队开展送教下乡、公益巡讲活动,并向省内外多所学校推广相关经验。有人说我们是青年的心灵“摆渡人”。其实,当个人的教育理想与时代的育人需求同频共振,这份以心育心的事业在护航青年成长的同时,也丰盈着自己的人生。尤其是看到曾经沉默寡言的孩子敢于走到台前,得知一度冲突不断的家庭开始尝试理性沟通,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比工作台账上的数字更令我们动容、为我们所珍视。
心理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到“关爱师生身心健康”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凸显了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怀。作为一名基层心理教师,我愿做一个播种者,继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为更多孩子的心灵撑起一片晴空。
(作者为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心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