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移风易俗:土乡劲吹文明风

新气象、新风尚、新作为。寒冷的冬日,一股文明之风吹遍土乡大地。日前,互助土族自治县率先印发《互助县农村红白喜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箭艺:一位八旬老人的记忆

箭艺:一位八旬老人的记忆

彭毛老人是青海省尖扎县昂拉乡人,现年 85 岁,是一位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老人。他对民俗的记忆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还原和恢复。...

文物中的唐蕃古道青海段

文物中的唐蕃古道青海段

唐蕃古道既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民族团结之路。 全长三千多公里的唐蕃古道,一半以上的路段在青海境内, 散落在我省境内的许多文物,是唐蕃古道兴衰的见证者。...

用左手圆书法梦的老人——胡增国

今年年初,第四届中国(青海)诗歌春晚,在青海省文化馆举行。其中有300多位我省的书画艺术家参与作品征集,经过三次海选,共计征集书画艺术作品58幅,晚会现场共展出12幅书法家的楹联作品。...

“西宁工匠”靳永红

“西宁工匠”靳永红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艺术起源于中国,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形式之一。...

文武青海灵性相约

文武青海灵性相约

青海高原有巍巍昆仑、天山祁连,三江源、青海湖,也有广阔的草原,茂密的植被……这样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着种类繁多的高原生物种群:已知的鸟类有 292 种,占全国鸟种的 24.6% ;兽类有...

“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

20世纪90年代曾上演过一部国产电视连续剧,时至今日,片名和剧情我都忘了,但是片头曲中的一句歌词至今还记得——“‘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

青海道:穿越柴达木盆地的丝路记忆

青海道:穿越柴达木盆地的丝路记忆

从西宁一路向西,绕青海湖,越天峻山,我们渐渐进入辽阔的柴达木盆地。一路大地苍茫,皑皑雪山和土黄戈壁相互映衬,延续着亘古未变的颜色。新修的公路宽阔绵长,仿佛永远也走不到尽头,路边时...

外婆的荷包蛋

如今,鸡蛋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在我家,土鸡蛋也常常备着几十枚,全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加自养的纯土鸡下的。那些鸡,吃的全是金黄金黄的稻谷,碧绿碧绿的蔬菜,还有活跃在草间树下的微型猎物...

回眸平安义仓

​义仓也称社仓,是同事物的两个名称。社仓最早出现于隋代,隋文帝始兴办社仓。民国时期,平安地区的义仓归西宁农会管理,义粮发放,保管盘结,沿用清制。...

生命之河

生命之河

远远地,清凉的水声扑面而来。在焦渴的戈壁深处,这大约是不可能的事。可水声却极真切,如琴弦上清幽的旋律。继而,一抹绿色刷地闯入眼帘,峰回路转处,那绿变得渐次深邃起来。如同宣纸晕染...

再访藏乡

再访藏乡

从同仁县城沿阿赛公路一路向南,沿途风景迤逦,车行约莫25公里,就到达扎毛村所在地。

察汗河小记

察汗河小记

察汗河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的一处风景名胜,是百里山水画廊宝库峡的核心景点。

走过水磨沟

走过水磨沟

水磨沟,是乐都东部湟水北岸的一条峡谷,狭而深,一脉清溪潺湲南流,四时不断,为乐都境内较大的湟水支流之一。

拥抱年保玉则

拥抱年保玉则

先前曾在报刊和网络媒体上读过许多篇介绍年保玉则美妙景色的文章,一直心仪。可在过去的三四年中,总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所拖累,便三番五次打消了去果洛的念头。今年夏季,在游览完四川...

天边的眼睛

天边的眼睛

要不是被朋友的美篇和情话所激发,我是没有勇气和自信,用笔去触摸青海湖的。身为青海人,第一次和青海湖相识,也是早年的一篇美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作家冯君莉文字细腻纯净,情感真...

布喀达坂峰:青海最高的山

布喀达坂峰:青海最高的山

在人类居住的这颗美丽星球上,与南北极相媲高的是青藏高原,人们称它为“地球第三极”和 “世界屋脊”,也是地球上生命得以生成和发展的第一台地。...

狮子沟里的“狮子”

狮子沟里的“狮子”

岁末,我陪几个新闻界的朋友到狮子沟采访。有朋友问我,狮子沟里有狮子吗?我回答,应该有过!3000万年前,大海刚刚退去,柴达木这片地域还没有形成高原盆地,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草木繁盛,百兽嘶鸣...

东城故事

东城故事

驼铃,仿佛从遥远的夕阳下飘过来,有青铜的质感、沙砾的燥热和黄土的眷恋。逶迤沙丘上驮队的狭长影子和模糊足迹,被风沙一遍遍埋过了。从撒马尔罕起身的粟特人或阿拉伯人驮着香料、珠...

湟水源头包乎图

湟水源头包乎图

丁酉年秋,朋友几人前往湟水源头的包乎图探秘,那天阴天,但无雨,非常适合出行。

走进涩北……

走进涩北……

假如没有太阳的东升西落,没有脚下由西南向东北正在修建的国道215线涩北至察尔汗这条高速公路为指向,身处格尔木涩北这个地方,无论再住上多少时日,一定还是分辨不清东南西北的。...

序三:打造地域文化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对联同源于汉晋骈文,成熟于南朝梁陈。对联常题写于门首两侧,故而又称楹联。南梁隐士刘孝绰罢官不出,于自家门户题写“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之对句。其妹令娴续题“落花扫仍合,丛兰...

序二: 奇地佳联相映红

对联又名“楹联”,意为贴在柱子上的对联。楹,堂屋前的柱子。后来“楹联”就成了这类文字的正式名称。就是和诗词歌赋曲并列的传统文体之一。不再仅仅是贴在柱子上,而是写在或印在纸...

星期日11

2015年09月27日

农历:乙未年 八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