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高原村落的幸福之源
六月的长江源村,广场上藏族老人的铜钦琴声与汉族孩童的笑声交织成歌。这个镶嵌在青藏高原的移民村落,正以多民族共生共荣的鲜活图景,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六月的长江源村,广场上藏族老人的铜钦琴声与汉族孩童的笑声交织成歌。这个镶嵌在青藏高原的移民村落,正以多民族共生共荣的鲜活图景,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6月12日15时,悠扬的歌声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长江路小学二年级五班的教室里传出,班主任白霞老师正通过情景模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会城市,西宁全面落实省委“先行先试、作出示范,争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工作要求,不断增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本领,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对于家住西宁市城东区的马哈力麦来讲,格外忙碌。原因只为了两件事:搬家与创新!
青海是民族工作大省,一直以来,全省上下同心同行,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青海样板”。
近一段时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街道上出现了一辆引人注目的无人驾驶快递车,车身上印有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
随着天气转暖,西宁市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又热闹了起来。青海体育中心东北角的广场上,锅庄奔放又热烈;不远处,新疆舞柔美又热情;广场中心,喜爱街舞的年轻人释放着青春的活力……各族群众徜徉在一片祥和中,感受岁月静好,生活安康。
2024年,极为重要,极不寻常。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高原来青考察,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擘画宏伟蓝图、提供战略指引,在青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月1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东川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省两会部署,坚定信心、实干争先,坚决扛起保护生态环境重大使命,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坚定不移当好“中华水塔” ...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做好青海的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责任重大,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画好最大同心圆、凝聚最强向心力。
青海是民族工作大省,我们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构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着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