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各种新兴技术更新迭代,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传播方式、途径以及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获取信息的方式、思维的方式等均受到新媒体影响。但良莠不齐的信息,对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挑战。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高校应积极优化网络思政教育路径,使思政教育适应时代变化、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出新时代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人才力量。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可成立专门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工作方案”等进行探讨,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各自职责,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协调和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扎实落地、高效推进,从而在高校内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二是健全制度保障。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高校要从管理制度、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等多方面出发,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制度体系。例如,制定信息发布审核机制,确保发布的相关信息经过多维度层层审核把关,以保证传播内容积极健康。此外,高校要对现有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进行全面完善和优化。通过防火墙、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强化对平台信息安全的保护,避免遭遇黑客攻击,造成高校内部信息泄露。同时积极维护和升级网络平台,不断更新、完善平台功能,充分满足学校师生的使用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全平台资源,系统梳理整合平台上的思政教育资源,打破信息壁垒,保证信息内容的科学性。新媒体时代,学生易受到各种网络舆情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认知,形成不良行为习惯,这就要求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网络信息,不受错误思想裹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认识。
优化内容质量,提升教育实效。一是挖掘优质素材。高校思政教师应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深入挖掘并分类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将其合理融入到相关主题教育中,以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高校可以组织思政教师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教师依托网络平台资源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及文化体系,以生动有趣的文化故事为主题,开展网络系列思政教育课程,让学生在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可以梳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依托网络技术制作红色文化纪录片、微视频等,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深刻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及爱国精神,自觉传承红色基因。除此之外,思政教师应当及时关注时事热点,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中的思政元素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创新内容形式。高校可以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通过制作短视频、网络漫画等方式,借助生动活泼的画面、简洁明了的语言,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例如,制作“一分钟读懂革命史”系列短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制作“党史故事”网络漫画,将党的发展历程以生动形象的漫画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党的重要历史;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虚拟文化展览馆,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参观网络文化展览馆,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厚植文化思想根基。
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教学融合。一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网络平台上拥有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例如,在讲授中国革命史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提前将所收集整理的相关革命史内容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为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提供渠道。二是推动个性化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思政教师能够收集并科学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及网络思政教育成效,以此为据,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明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思想特点,为制定更具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依据,切实实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那些对党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精心挑选并推送一些相关的网络课程、书籍、纪录片等学习资源,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对于思想上比较迷茫的学生,可以在相关线上平台安排专业心理师开展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开心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某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大数据为学生智能推送专门的辅导视频和练习题,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点。与此同时,可借助大数据技术持续追踪并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与成长过程,为思政教师提供宝贵的学习反馈信息,便于灵活调整教育教学方案,确保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李金玉、刘波亚,单位: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作者:熊蕊,单位:重庆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