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特殊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发展之策略

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无论是将艺术视为具有治疗手段的治愈艺术,还是将艺术视为学习对象的艺术教育,都与特殊儿童有着天然适配性。发挥艺术教育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作用及艺术治疗治愈功能,不仅能让特殊儿童感受艺术魅力、积累艺术经验,并由此获得发展层面的“治愈”,同时还能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特殊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强化艺术治愈功能,发掘特殊儿童艺术教育双重价值

在当前特教和康复领域,成熟的艺术教育模式和新兴的艺术治疗模式,分别彰显了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美愈”功能。艺术教育通过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可帮助特殊儿童发展艺术技能、参与艺术生活、发掘艺术潜能。艺术治疗则更关注个体的内在体验,通过非言语沟通、创造性表达、个性化策略,可帮助特殊儿童表达情感、缓解压力、提升认知,促进其心理功能的全面提升。

目前,艺术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对智力障碍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干预实践中,成为辅助康复与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艺术治疗专业性要求高,加之场地、材料、师资等条件限制,未能实现大规模推广,未能惠及更多特殊儿童。而充分发掘艺术教育的治愈功能,通过将艺术治疗的核心原则、先进理念、有效方法融入艺术教育实践中,能使原本就相互交织的美育与治愈功能进一步融合。同时,还能够部分解决艺术治疗活动面临的材料、师资等限制性问题,为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重构艺术教育生态,推进特殊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发展

创新艺术教育课程结构,探索“艺术+治疗”实践模式。“艺术+治疗”模式强调自发性、自我激励、自我持续理念,强调特殊儿童艺术经验积累、艺术创作实践以及艺术表达达成,不仅关注特殊儿童创作动机的激活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还关注其自主性、胜任力、联结感等内在能动性,注重特殊儿童符号功能的发展及艺术治疗作用的显现。

实践中,“艺术+治疗”模式可依托特殊艺术教育系统性、普及性等优势,通过课程形式得以实现。其中,该课程目标要兼顾艺术课程的技能学习目标与艺术治疗的心理发展目标;内容层面,要注重将艺术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方法融入艺术类课程中;评价方面,要重视评估心理能力和艺术能力,并据此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治疗师”专业人才。通过培养既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又精通教育、艺术和心理治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可为特殊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职前教育中,要鼓励大专院校设置相关课程,鼓励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治疗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研发高水平课程资源并实施课程。在职后教育中,可通过系统培训、主题讲座、工作坊等方式,丰富教师的艺术体验,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帮助教师掌握艺术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整合艺术合作交流,推广特殊儿童艺术教育优秀模式

整合政府、学校、康复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特殊儿童艺术治疗模式的创新和推广。政府可制定专项政策,明确艺术治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艺术治疗项目的开展、师资培训、设备购置等。可建立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咨询、项目申报、资源对接等服务,推广优秀艺术治疗项目和模式,分享成功经验,促进交流与合作。

在诸多心理治疗方法中,艺术治疗因较为契合特殊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受到特教工作者的青睐。通过全社会、多学科、多主体的合作,可以让特殊儿童艺术教育突破艺术与治疗、艺术与儿童、儿童与儿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藩篱”,惠及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

〔作者:禄晓平,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质量提升背景下特殊儿童艺术心理治疗本土化演绎途径研究”(项目号:2020J007)〕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