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产业发展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而课程思政强调全方位育人理念,能够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产教融合视域下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够推动高校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

明确教学目标,实现专业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应根据产教融合要求和课程思政理念,立足时代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具体而言,一是要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今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只是具备基础语言技能,更在于其实践能力,如跨文化的沟通协调能力等,以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二是在教学目标中突出文化对比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文化对比,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吸收优秀的世界文明成果,也可以深入探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进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总之,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语言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能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优化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与产业需求。一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英语课程育人作用。例如,在“TED英语视听说”课程中,挖掘《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Wearing nothing new”(旧衣新穿)的TED主题演讲讲授中,引入“践行绿色和适度消费”思政主题;在“How painting can transform communities”(艺术改造社区)的TED主题演讲讲授中,引入“建设美丽和谐家园”思政内容等。二是将产业发展及需求融入到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中。大学英语教师应把握产业发展动态、趋向及需求,分类整合行业资料、商务案例等产业元素,将其合理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及时引导学生掌握行业发展变化和企业需求,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英语教师往往只是将思政内容机械地加入到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达到预期的思政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当适应时代需求,合理运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一是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诸如商务谈判、产品推广等与产业相关的项目,并让学生合作完成。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也能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学生还能够接触到相关产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进而实现产教融合及思政教育双重目标。二是借助新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在线学习平台等,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道德态度,能够更好地处理职业问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一是开展思政培训。高校应当组织一系列的思政培训活动,让教师深入了解更多的思政理论知识,掌握更多实用技巧,学会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英语教学有机融合。二是鼓励教师深入参与企业实践。要想有效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就应该畅通学校及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渠道,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丰富英语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英语教师也可以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从中获取英语教学素材和思政教育资源,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陈思宇,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播主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4JY18)〕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