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视域下优化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

大学生榜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手段,旨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与行为,从而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

角色理论为理解和改进大学生榜样教育提供了独特视角。角色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这些角色是社会对个体在特定位置上的行为期望和规范集合,个体通过学习和内化这些期望与规范,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相应的角色行为。角色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情境中依据角色期望展现行为,而在榜样教育场景里,榜样与大学生分别承担特定角色,彼此间的角色互动与影响深刻作用于教育成效。深入探究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优化路径,对于增强榜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角色理论在大学生榜样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榜样角色引领。在大学生榜样教育中,榜样角色定位至关重要。榜样需成为道德践行的引领者,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操守为大学生树立标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坚守道德底线,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榜样应是学业精进的楷模,在专业学习上展现出勤奋刻苦、钻研创新的精神,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方法与动力。此外,榜样还是职业发展的引路人,凭借自身丰富的职业规划与实践经验,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做好职业准备。

二是促进角色认同。大学生对榜样角色认同是榜样教育发挥作用的关键,当榜样的经历、成就与大学生的内心追求相契合时,角色认同便易于产生。角色认同不仅可促使大学生关注榜样的行为,更可激发他们对榜样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进行深入思考与接纳,为后续的学习与模仿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推动角色学习。在角色认同的基础上,大学生会自然地进入角色学习与模仿阶段,他们会细致观察榜样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在自身学习与生活中加以运用。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模仿,可逐渐将榜样的优秀特质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

角色理论下大学生榜样教育优化路径

一是明确榜样角色定位。首先要注重多元化榜样选取。高校应拓宽榜样选取范围,涵盖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除学业成绩突出者外,注重将在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树为榜样。例如,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且长期坚持的学生,能够为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榜样;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屡获佳绩的学生,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榜样选取,可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与自己兴趣和志向相契合的榜样。其次要注重真实化榜样塑造。在宣传榜样事迹时,应注重展现榜样的真实成长历程,包括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克服困难的过程。避免将榜样塑造为遥不可及的完美形象,而是以真实、生动的故事拉近榜样与大学生的距离。比如,讲述榜样在学习过程中如何从基础薄弱逐步提升,在面对科研失败时如何调整心态、重新出发。通过真实化的榜样塑造,让大学生认识到榜样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通过不懈努力取得的,从而增强对榜样的认同感。

二是深化角色互动交流。在榜样教育实践中,榜样与大学生交流互动较少,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对榜样教育的期待。对此,首先要丰富互动形式。创新榜样与大学生的互动形式,除传统的报告会、讲座外,可增加小组讨论、实地参观、线上交流等形式。例如,组织大学生与榜样开展小组讨论,围绕学习方法、职业规划、人生理想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安排大学生实地参观榜样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或社会实践基地,让他们亲身体验榜样的工作环境与创新成果;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搭建榜样与大学生线上交流社区,方便大学生随时向榜样请教问题、分享心得。通过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激发大学生参与榜样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要建立长效互动机制。例如,设立榜样导师制度,为大学生配备榜样导师,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提供一对一指导与帮助。同时,建立榜样教育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大学生对榜样教育活动的意见与建议,根据反馈调整互动内容与形式,不断提升角色互动的质量与效果。

三是强化角色学习引导。角色学习引导是优化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关键环节,可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榜样行为背后的价值内涵,将榜样的优秀品质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提高大学生角色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加强角色学习系统指导。在榜样教育活动中,高校应安排专门的教师或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深入分析榜样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例如,组织开展榜样精神研讨活动,让大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榜样所体现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同时,鼓励大学生制定个人角色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与步骤,定期进行反思与总结,确保角色学习的深入性与有效性。其次要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特点与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例如,对于学习成绩出现波动的学生,引导他们重点学习榜样的学习方法与自律精神;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鼓励他们学习榜样的创新思维、市场洞察力和团队管理能力。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者:欧晓彦,单位:豫章师范学院〕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