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青海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的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是人们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聚焦青海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事关青海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青海工作的总方向、总目标、总任务,是指引青海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才能把得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就要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就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充分认识、准确把握生态大省、资源富省、战略要省、财政小省实际,更加坚定、更加主动地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
一、作为生态大省,坚持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占据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守护好“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不仅是青海各族儿女的责任与使命,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青海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为载体,走好产业“四地”融合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要立足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如何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跃上新高度,切实将青海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的重大问题。青海通过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决扛起“中华水塔”守护人的重大责任,高效高质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立法,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法律依据。同时,建立健全“中华水塔”守护人体系,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全社会参与“中华水塔”保护,构建全社会参与机制,推动形成群众主动保护、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汇聚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磅礴力量。
二、作为资源富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推进产业“四地”建设
青海是一个资源富省,钾盐、镁盐、锂盐储量占全国80%以上,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五位,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第四大风场,被誉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青海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区域特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产业“四地”融合发展不仅是青海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更是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的重要抓手。推动盐湖产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青海自身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青海深化产业“四地”融合发展,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用好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机制,更好体现青海的价值和潜力。
产业“四地”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最佳选择。当前,产业“四地”蓬勃起势,绿色算电协同后发优势日益凸显。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产业“四地”互促共融,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着力集聚资源要素,建设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产业“四地”是青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战场、主引擎。我们要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保持历史耐心,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特征,积极吸纳和集聚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标准推进、高效率落实,打造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实力更强的产业“四地”。要聚焦有序开发,统筹处理好科技创新和盐湖区生态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聚焦守正创新,围绕清洁能源核心领域,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用新的眼光看待新问题,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规划精准发力,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规划建设青南生态旅游试验区,积极探索康养产业等生态旅游热点。聚焦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行动,集中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体文旅商“五业融合”,不断提升特色农畜产品供给能力。聚焦顺应数字化发展大趋势,抢抓人工智能布局“窗口期”,鼓励先行先试,做大做强绿算产业,以产业数字化为抓手,做大做强青海数字经济,打造青海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作为战略要省,运用战略思维,推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青海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直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不仅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青海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推动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市州和93%的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未来,青海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近年来,青海不断加强文化引领,通过深入推进黄南热贡文化、玉树藏族文化、果洛格萨尔文化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海西德都蒙古文化、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海东河湟文化、西宁河湟文化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使青海世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同时,充分发挥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通过组织各族群众外出务工、青少年赴外省市开展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各族人民创造更多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近年来,青海大力发展高原养生、生态观光等特色旅游项目,支持“拉面经济”和“青绣”等产业发展,帮助各族人民增收致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像爱护眼睛、珍惜空气一样维护民族团结。
四、作为财政小省,坚定人民立场,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青海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24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76%,十大类44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4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38万人次,实施学校建设项目902个,青海理工学院、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实现首次招生。在医疗卫生领域,持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立足青海实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过程中,要更加突出经济调控就业优先导向,积极构建就业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施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扩容工程和教学质量攀高行动;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把可感可及的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的床边、身边;着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弘扬生态、历史、红色、民族、高原“五个文化”,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打造高原民生保障青海样板,以“小财政”办好“大民生”,高质量实施民生实事,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青海省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项目阶段性成果)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