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家是温暖幸福的港湾,是情感的寄托与成长的摇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这三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论述,不仅站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家庭的重要地位,而且向广大党员干部发出了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动员令。
注重家庭文明,是促进社会文明的源头保障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和”的价值追求,和气、和顺、和睦、和谐、和平……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和”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实生物”是中国人认识到宇宙万物是共同体的朴素观点,宇宙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世界“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和”不仅是一个国家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一个家庭处世生活的基本原则。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任何国家、任何区域,家庭的兴衰荣辱都深刻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一个个和睦的家庭能够保证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一个个幸福的家庭能够反应整个社会的太平祥和,一个个文明的家庭能够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注重家庭文明对于促进全社会、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都具有基础性的保障意义和重要价值。注重家庭文明培育和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文明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保障。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们要把握好“大家”与“小家”的定位,处理好“大家”与“小家”的关系,平衡好“大家”与“小家”的利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一路走来,多少人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新时代新征程,功勋模范人物的英名伟绩,是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火炬,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榜样力量。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知重负重的奉献精神,都高度体现高尚的家国情怀与向上的家庭追求的完美统一,都极大彰显家庭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关联。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事实证明,只有注重家庭文明,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只有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
注重家教提升,是培育高尚品德的重要举措
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塑造孩子品德和价值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形式,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的人。“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严格地说,每一个家庭成员身上都会折射其家教水平。家长注重家教,培养子女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具备良好品德和处事方式,既是其应该担负的教育责任,也是爱国爱家的行动体现。历史上,父母重视子女家庭教育的例子比比皆是,“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故事耳熟能详,讲的都是家教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新时代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丰厚文化滋养。在新时代,我们要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涵养新时代好家教,为家庭和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作为父母和家长,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通过家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秉承奉公守法、廉洁自律的优良传统,为党员干部树立起了价值典范和行为标杆。注重家教,严以治家,可以防微杜渐,促进廉洁自律,对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起到有效的预防和监督作用。党员干部在管好自己的同时,要经常对家庭成员进行道德教育、纪律教育,订立符合情、理、法的家规,耳提面命、警钟长鸣,将违纪违法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注重家风传承,是持续成风化俗的有力支撑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单元,也是国家风貌的微观基础。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是一种无形却又强大的力量,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兴衰成败,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风尚。历史上,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回望党史,老一辈革命家和许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以身作则、严以治家,铸就了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先烈们写给家人的每一封书信,字里行间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豪情壮志,都是他们彼时内心的真情流露,也是留给后人追忆的精神寄语。焦裕禄曾教导女儿,不应因地位而自视高人一等,而应去艰苦环境中锻炼;谷文昌坚信,作为领导应先洗净双手,挺直腰杆,为子女留下清廉形象;杨善洲则秉持权为民用的理念,强调权力来自党和人民,只能用于公事。这样的红色家风,不仅让儿孙感到自豪,更赢得了百姓的钦佩。家风正则政风清。家庭是拒腐防变的重要防线,是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青海省上下广泛开展廉洁家风建设主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内涵,以崇德尚廉的社风家风助推形成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家风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呼唤。家风是家庭的灵魂,是社会的根基,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柱。把家风建设作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必修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突出特点,广大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成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伟大事业,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明家训、正家风、讲规矩、遵操守。党员干部要充分认清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带头涵养良好家风,培育时代新风。新征程上,我们要做好家风建设的表率,将家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将对公权力的敬畏转化为对家人的底线约束,划清公与私的分界线,吃透严与爱的辩证法,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严爱相济、爱而有度。守住交往关,交往有原则、有规矩;守住生活关,培养健康情趣,崇尚简朴生活;守住亲情关,对亲属子女看得紧、管得勤,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推动家庭文明新风充盈千家万户,以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切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强化相关部门协同,形成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合力,引领带动亿万家庭践行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建功立业。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