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平稳前行。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就业工作,明确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其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就业成败,还反映着高校育人工作的成效,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担当。
通专融合,合力育人,提升就业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既需要以通识教育培养他们融会贯通使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也需要以专业教育培养他们符合特定职业需求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关注培养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为前提、实现人才质量提升为核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整体建构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方面,促进通识教育专业化。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宽广的人文情怀和高远的道德情操,在此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学科藩篱,将不同学科的专业核心素养融会贯通于科学、人文、社会等前沿领域,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科特点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对专业岗位、实践能力、社会需求程度等基本常识的广泛了解,进而纳百家之长,探索如何形成符合自身个性发展的就业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促进专业教育通识化。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精湛的专业素质和突出的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强化人文素养、拓展宏观视野,通过递进式、层次化设置课程模块,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以满足大学生兴趣发展和职业定位需要为目的,开发优化课程资源,拓展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广度和深度,更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主动学习专业的意识,提高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综合素质,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途径。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细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塑造大学生就业观念,推进养成适应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大一年级以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为主,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初步了解相关岗位对所学专业的具体要求,以职业发展规划为导向进行知识积累和储备。大二年级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意识,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职业理想,对照相关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大三、大四年级强化就业实务指导,组织大学生参加就业实习、就业见习、校园招聘会等活动,指导大学生增强求职简历撰写、临场反应能力等求职技巧,强化与自身相协、与社会需求匹配的高质量就业能力。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对于综合能力和素质优异的大学生群体,做好岗位选择和就业目标分析,帮助他们选择相匹配的就业岗位。对于综合能力和素质一般的大学生群体,做好就业信息推送和求职面试技巧指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评估并获得符合自身特质的就业岗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要加强就业重点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适时给予人文关怀和就业帮扶,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支持力度,从就业心理疏导、就业岗位选择等方面重点突破,推动就业政策落实,解除这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后顾之忧,帮助他们成功入职。
课堂联动,实践导向,提升协同育人能力。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贴合实际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推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联动互补,打造突显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科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引导大学生踊跃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研究性学习,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课题调研活动等实际活动,掌握本专业更高深的专业理论或技能。另一方面,科学组织课外活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二级学院,要通过完善志愿服务活动、主题党团日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科技人文教育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大学生的普遍参与性,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提升,提高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此外,将专业实践、专业实习等教育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广泛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组织大学生进行岗位锻炼,使大学生深入一线具体岗位了解职业内容、深化专业技能、提升来自基层一线的职业体验,为正式入职积累重要经验。
在高校扩招人数与日俱增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高等教育,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需要获得工作的机会。规模宏大的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只有使大学生拥有真才实学,才能促进其实现高质量就业,才能把青春报国的宏伟志向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的养成,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参与,有效联动并形成正向循环,才能久久为功和逐步推进。
〔作者:陈慧中,单位:安徽科技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双导制模式’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tsjh-2023-5-14)成果〕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