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红色歌曲演进历程 推动话语体系创新构建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对党的百年文艺实践中红色歌曲及其政治话语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根本立场,继承发扬红色歌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良传统,对如何在当下更好地通过音乐创作这一艺术实践,来扩大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具有历史与现实两方面意义,能够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话语体系创新构建。
承载鲜活历史,强有力传递奋斗精神
红色歌曲是历史的鲜活载体。红色歌曲的发展与近现代中国革命的进程以及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生动反映党和国家如何由时代先进人物引导,不断发动、团结各阶层民众参与革命斗争、投入发展建设的艰苦卓绝过程,充分凸显音乐创作与政治话语相互影响的同时,在艺术创作与听众之间构建起无形的思想交流桥梁。从话语符号与文化表征角度分析,红色歌曲不仅传递思想、重构意义,鼓励各阶层民众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和发展实践,更发挥着动员人民、统一思想的作用。
如李大钊指导创作的《五一纪念歌》(1921年),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1923年),萧友梅作曲的《五四纪念爱国歌》(1924年)。还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国民革命歌》,到土地革命时期的歌曲《送郎当红军》《八一起义》等,这些作品将具有时代化的社会风貌与革命奋斗历程,以旋律与歌词的形式镌刻下来,让历史化为可知、可感的艺术画面,扎根于民族记忆深处,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让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得到继承与发展。
承载坚定信念,强有力凝聚统一战线
红色歌曲承载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唤醒、鼓舞和激励民众的精神强音,是构建、凝聚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磅礴力量。无论是表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歌曲《突破封锁线》《四渡赤水出奇兵》《长征·七律》,还是西安事变后涌现出的歌曲《保卫卢沟桥》《游击队之歌》《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一曲曲应运而生的红色歌曲,有力唤起了人民团结斗争的意识,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形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凭借所表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红色歌曲跨越年龄、性别、职业等界限,将社会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社会发展稳步前行。
如1935年创作并广泛传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松花江上》等歌曲,充分弘扬了革命乐观主义,宣传了我军良好的军风军纪,表达了民众渴望收复失地、保家卫国的心声,进一步团结了人民力量。再如1942年-1945年间,诞生于陕北边区生产自救运动中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南泥湾》《拥军花鼓》《兄妹开荒》《解放区的天》《团结就是力量》《军民大生产》等作品,以不同的词曲风格渲染颂扬共同的思想主题,进一步突出了党和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革命现实角度塑造了解放区人民乐观向上的共同意识,为加强党领导下的政治话语权奠定了基调。
承载优秀文化,强有力融合叙事表达
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红色歌曲不仅是烽火硝烟战争年代的精神食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全新天地、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上的精神动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这一阶段红色歌曲的核心基调主要指向保家卫国、动员全民生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如《人民志愿军军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等歌曲。相比而言,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期的红色歌曲,无论是歌曲旋律,还是歌词内容都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些红色歌曲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进一步描绘了新中国政治建设图景,言简意赅表达了民族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人民带来的自豪感与幸福感。
改革开放后的红色歌曲,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形式上进一步向新一代年轻人靠近。如《十五的月亮》《少年壮志不言愁》《春天的故事》《为了谁》《强军战歌》等,通过深刻融合“国”的政治话语与“家”的情感表达,将宏大叙事与个人体验紧密相连,传达出个人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思想价值。
承载社会功能,强有力彰显时代话语
当前我国文艺创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传承与创新,要在推广传唱既有红色歌曲的同时,着力创作更多富含新时代精神、具有广泛传播力的新红色音乐,丰富红色歌曲曲库,增强红色歌曲在现实环境下的叙事和话语力,让红色歌曲承担起记录时代、鼓舞人心、凝聚社会共识的文化使命,继续发挥强大社会功能。
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者必须领会百年我党文艺实践中弘扬红色歌曲的有益经验,充分理解其政治话语中蕴含的“服务、引导、组织”创作原则,从而重塑红色歌曲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的重要地位,推动文艺创作。因此,文艺创作者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拓展红色音乐题材的深度与广度,用精湛技艺和真挚情感创作出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红色佳作。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创新传播形式与渠道,增强与年轻受众的互动交流,提升红色歌曲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从而推动发掘百年来红色歌曲中蕴藏的更多精神力量,引领文艺创作走向繁荣,使红色文化的精神火炬在历史长河中持续闪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文化根基。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艺基地研究员。基金项目: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阶段性成果(编号:ZX212YJ22CZ)〕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