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推进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重民本等仁政理念,以及济天下等家国情怀,经过一代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可以说,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逐步确立,并且伴随着中华文明传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应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立场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即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作为价值目标。据此,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立场,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站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实,增强全社会对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通过此,回答并解决中国特色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筑牢人民群众精神基石,凝聚人民群众文化共识。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哲学社科工作者等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和研究,深入人民群众发掘其思想智慧和创造活力,坚定其共建文化强国的信念,凝聚其共同推进文化自信的共识。各级党组织和文化工作者等主体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刻分析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尤其是要精准分析社会精神文化资源是否与人民群众精神追求和期待相契合,围绕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公平原则,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和创作导向,通过文化建设造福人民,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坚定人民的文化信仰,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在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等层面的意识形态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推进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提升文化理论体系自主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进程中,始终将中华文明作为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部分,从中华文明中蕴含的“以民为本”等民生思想中汲取深厚文化底蕴。应始终坚守中华文明的主体性,进一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经济思想,进一步总结、更新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经验,并从经验中提炼理论,将不同理论知识进行汇总,提升我国文化理论体系的自主性。应始终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性,从中华文明中源源不断汲取营养,打造标识性概念,彰显我国文化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明确文化自信是提升理论自主性的根本。应厘清中国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尤其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的天下为公、经世济民等社会理想,有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应立足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总结发展经验,提炼中国理论,逐步构建自主的文化、经济学知识体系,确保理论在指导政治经济发展中焕发历史主动精神。应将理论渗透到教育和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加强学术界对中国革命文化的深入研究,肯定革命文化迸发出的文化动力,发掘其独有的文化价值。应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和宣传等方式,提升公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认知。相关学者、研究机构等应将中国政治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变迁,以及相关研究的学理发展成果。进而从经济发展实践中提炼中国特色文化的标识性概念、术语等,为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要借助互联网、短视频自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中华文明,使民众充分理解文化理论的自主性。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新实践
文化具有产业属性,承载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时代使命,现阶段亟须推动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遵循社会效益为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构建新时代文化管理体制,赋能文化产品供给科学化、合理化。应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和民众参与和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投入作为基础,吸引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共建竞争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水平。同时,完善文化经济发展政策,加速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借助科技创新助力传统经济、文化产业突破资源瓶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幸福感、体验感等内在精神需求。事实上,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应乘势而上借助大数据等智能技术,采集需求数据,精准传播和推荐文化资源,助力文化企业打造有效的文化IP、开发原创式文创产品。在提升文创产品文化内涵实践中,针对性利用文化资源,深入发掘我国不同地区特色文化的内涵,创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和产品,让文化在产业竞争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抓住科技革命和文化产业变革机遇,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综合实现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科技强国建设目标,进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增强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
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切实应对外来冲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适应中国国情,应以中国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和形式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本土化、民族化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升华。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以及同一历史时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中国特色经验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话语权。换言之,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应充分体现我党以悠久的中国文明为依托,推进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助力中国掌握话语主动权。要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运用其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立足国家和对外话语环境,运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表达方式等,注重阐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国际表达力,确保中国在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交往中掌握主动权。进一步发掘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取之不尽、超越时代的精神财富,包括天下大同、推己及人、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对应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思想、相关原则等,彰显中国担当智慧。通过对中国特色文化精神实质的解读,推进中国对话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保持民族特色,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富有时代感的文化体系。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