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怀讲好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大家讲述过自己的政治课老师讲述焦裕禄事迹的故事。正是由于政治课老师动情的讲述,甚至数度哽咽,让他内心深受震撼。思政课教师从事的是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事业。做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因此,进一步提升思政课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需要有温度、有情怀的引路人,不断践履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用心用情用力上好思政课,才能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一、带着“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传道情怀用匠心讲课
勤学善思、勇毅笃行、锐意创新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需的基本素养。只有练就课堂教学中能说、会讲、善论的授课“硬实力”,才能坚守好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思政课教学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面对“网络原住民”的当代青少年,只有立足理论、扎根社会实践,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方式,精细收集的教学资料调动学生听课情绪,提升思政课“到课率”“抬头率”,让思政课有深度、含金量高。具体而言,一是精准把握教学内容,不仅要针对教材进行备课,还要针对学生备课,同时要关注当下热点。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才能把知识全面、准确地教授给学生;只有根据学情有所取舍,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只有仔仔细细研读时政热点,把热点和教材中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教育引导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关心国内、国际形势,启智润心,真正让思政课活起来。二是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思政课理论性强,提升趣味性考验着教育者的育人智慧、育人本领和方式方法。温暖鲜活、可亲可信是思政课应有的特点。要深入浅出、形式多样地把知识点给学生讲明白,教师就需要提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智慧思政课堂,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师还要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将思政大课堂搬到革命纪念地,善于利用第二课堂来丰富思政大课堂。三是精细收集教学资料。这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丰富课堂、提升课堂深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认真研学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丰富时政教学资源;采撷官媒重要新闻报道,自觉积累课程资源;利用中国知网、学科网的教学资源,学习借鉴优秀教学设计;注重收集与整合教学资源,虚心向名师优师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时时更新资源库,与时俱进,用一颗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匠心讲好思政课。
二、带着“心有仁爱、甘于奉献”的仁爱情怀用仁心教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仁爱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自古以来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传递仁爱教育,赓续仁爱传统是师德师风修养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要有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托举起学生美好的未来,才能滋润学生心灵。就是说,走进学生心灵是讲好思政课必须打开的第一道门,教师要关爱学生、善于挖掘学生潜能、彰显学生个性,用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经验引导学生,让学生真心喜爱思政课、受益于思政课,讲出思政课的温度。具体而言,一是常怀关爱之心。教师要牢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同一性,心中始终装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备课想到学生,讲课关注学生,课后倾听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政课的情感温度。针对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部分新现象,如“蛰居”“emo”“社恐”“逆商”等,教师要多关爱学生,思政课上要融入这些方面的心理教育,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教师,才会尊重教师,进而“信其师、信其道”。二是常怀宽容之心。教师要将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做学生自信心的保护者。宽容不是纵容,而是理性地理解和包容,面对学生的错误言论、不正确行为,教师必须及时、合理、合规地进行纠正,防止错误言行进一步发酵、扩散,避免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还要正确看待和分析学生行为背后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有警示教育意义的案例教育引导,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点滴中,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三是常怀尊重之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类施教,了解学生的合理诉求和心理动态。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循循善诱,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课下,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比如教师可以在食堂、图书馆、运动场等学生经常去的地方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让思政课上课下都“接地气”。
三、带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用丹心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教师想要在学生心中涵养至纯至诚、至高至远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教育者必须首先自己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把对国家、教育和学生的情怀融为一体,教育引导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具体而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师要心系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丰富思想,讲出思政课的厚度,以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报效国家和人民。一是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时代新人的内在要素,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带头做“大先生”,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用自己扎实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锤炼学生的过硬本领,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正确示范,努力成为综合素质良好的“奋斗者”。二是激励学生自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思政课教师要用深沉的家国情怀感染学生,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学生正向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认同,增强青少年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真正地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三是激励学生自觉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现实行动。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系统接受了“大文大理”知识的学习。会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切身体会和实践需求。因此,必须注重在实践中让青少年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带领青少年经常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近群众,融入岗位大舞台、社会大课堂、群众大熔炉,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在真刀真枪中锤炼能力,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