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文旅深度融合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通过文化赋能、三产融合、行政赋能,探索出“地质+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一、地质文化赋能:差异化文旅品牌的构建路径

现代文旅思维的典型特征是“文化IP化”,强调将文化资源通过符号化、制度化转化为经济和社会资本。阿河滩村文旅品牌建设的生动实践体现了“文化IP化”的文旅融合思维。

作为化隆县定点帮扶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村庄发展的科技支撑优势,旅游地学团队通过制定“打造地质文化村,以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帮扶思路,将阿河滩村的资源优势与国家发展战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旅游地学专业优势充分结合,构建了“高校—政府—村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地质文化村”品牌共建,将地质遗迹资源与撒拉族文化资源融合构建为“地质+生态+民俗”的复合型文化资本体系,阿河滩村6处地质资源和5处人文历史资源被系统整合成“地质文化村”品牌的核心要素,并转化为地学旅游、生态体验等产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经济价值。2022年,阿河滩村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全国第二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成为黄河沿岸第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地质文化村,也是青海省第一个成功获批的地质文化村。经过两年因地制宜的发展,阿河滩村升级为全国四星级地质文化村,成为全国仅有的五个四星级地质文化村之一,地质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提档升级,成为化隆县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这一经验表明,乡村文旅需以文化内核为牵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资源价值的多维转化,与此同时,乡村文旅品牌的差异化竞争需立足于独特的资源禀赋,通过科技赋能和文化挖掘实现价值提升。加强文旅品牌的规划和建设,系统开展旅游资源调查评估,深入挖掘人文资源特征,适度设计和展现品牌特色的典型故事,以品牌为媒引领文旅新风尚,比如阿河滩村打造地质科普旅游新风尚,进一步探索游览、展览、考察、探险等形式丰富的科普教育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二、农文旅三产融合: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逻辑

产业融合理论指出,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会驱动不同产业边界消融,最终形成新业态。阿河滩村通过构建农文旅三产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了第一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延伸和第三产业创新,这种融合打破了产业边界,使乡村经济从单一生产转向多元增值。

阿河滩村樱桃采摘园、共享农场、阿河滩花海通过将传统农业转化为体验经济,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升级改造。撒拉族刺绣非遗传承基地通过设计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品牌logo等文创产品,提升了农特产品附加值,推动了第二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太空舱移动民宿、黄河观景台、烧烤露营垂钓区等拓展了休闲服务新业态,地质文化长廊、地质文化展览馆展现了地学科普旅游新业态,他们都是第三产业形态创新的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阿河滩村通过三产联动,构建了“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起多方共赢的利益共享机制。一是合作社联农带农,阿河滩甘红种养殖合作社依托化隆县首个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通过资金、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每年为脱贫户残疾人分红,招收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创收,持续带动脱贫户和残疾人实现务工增收。二是企业联农带农,阿河滩山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借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女儿绣的民俗文化产品优势,为脱贫户提供就业平台,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妇女从事刺绣制作。阿河滩古榆山庄农家院和古色古香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在吸引游客“走进来,留下来”的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就业。

阿河滩发展经验启示在于,乡村产业振兴需突破单一产业局限,构建“文化引领、多业共生”的产业融合体系,这种“文化+产业+生态”的联动模式,体现了乡村经济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逻辑,为同类地区提供了“资源活化—产业升级—富民强村”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原材料供应向高附加值产品设计和品牌塑造延伸。通过整合地质、生态、民俗等资源,依托特色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来开发设计休闲观光农业与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了文旅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有效推动了农文旅三产协同发展。

三、行政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思维

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的角色开始从传统的“资源分配者”向“制度供给者”和“发展赋能者”转变。阿河滩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离不开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近年来,各级政府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为阿河滩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多项政策性扶持。一是顶层设计与政策供给,通过制定《青海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地质文化村(镇)星级评定标准(试行)》等文件,相关政府部门明确了文旅融合的路径与目标,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推广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政府通过推进阿河滩村撒拉族民俗旅游发展、村集体经济“破零”、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村集体经济旅游等各类专项资金项目,建立和完善了阿河滩乡村旅游接待中心、道路、木栈道、文化长廊、观景台等旅游基础设施,降低了社会资本进入门槛。三是品牌公信力供给,阿河滩村享有多重官方认证的国家级荣誉,具体包括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农业农村部授予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的“全国文明村镇”,各类政府机构颁发的国家级荣誉为阿河滩文旅品牌升级赋予了宣传推广的独特价值内涵。

阿河滩文旅融合的发展经验本质上是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其经验表明,乡村全面振兴不仅需要资金与项目,更需要政府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精准的资源投放以及可靠的信用机制,以政策创新为牵引,以基础设施为骨架,以文化品牌为纽带,建立行政赋能机制。

四、优化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助力

阿河滩村“地质+生态旅游”的新型文旅发展模式,有效促进地质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和生态旅游、地学旅游深度融合,是青海推动文旅产业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有效探索。

阿河滩村的实践表明,文旅产业关联性强、融合度高,要推动形成“文旅+”跨界融合的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提升乡村文旅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动力。以文旅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优化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明确产业定位、推进资源融合、推动产业融合是有效路径。未来在明确产业定位方面,需要进一步通过“地质+生态旅游”模式,将撒拉族民俗文化、黄河景观与现代农业相融合,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目标的统一。在推进资源融合方面,需要进一步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通过文旅产品化转化为发展动能,依托“地质文化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文化标签,构建“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各类旅游资源纳入统一管理和运营,建设网上预约、监控平台、5G网络等智慧旅游设施,将千年古榆树代表的地质遗迹资源和撒拉族刺绣代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在推动产业融合方面,需要进一步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与治理模式创新,推动乡村从单一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互促转型,通过空间规划重构,巩固提升地学旅游科普设施,增加旅游地质文化科普游等专题板块,建立完善的地学科普解说系统和解说团队,成立村级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发展生态旅游、民俗体验、科普教育项目,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与生态价值转化的双重目标。

(作者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派驻阿河滩村工作队成员)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