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注重系统推进
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25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更加注重系统推进,围绕目标打好“组合拳”,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加强各项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形成协同效应、放大政策效能。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高政策整体效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系统集成,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因此,做好今年青海工作,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推进,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系统集成中发挥整体效应和最大效能。
更加注重系统推进,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是青海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方法,是青海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抓手,是青海提振经济信心、加速经济回暖的必由之路。过去的一年,青海在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然而,青海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升,高质量充分就业任务艰巨,绿色转型任重道远。实践证明,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才能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精准有力,提升宏观政策的有效性,给经营主体释放清晰信号。因此,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准确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根据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超前、不滞后。
要增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各个领域的改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果在改革过程中缺乏协同性,就可能出现政策冲突、资源浪费、效果打折等问题。增强改革的协同性,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从更加坚定更加主动地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出发,对各项改革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各项改革朝着既定方向前进。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只要是符合这个总目标的,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都要下定决心、铆足干劲,一心一意去改、一项一项去抓,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有效解决阻碍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作,打破部门壁垒和地区分割。在制定改革方案和推进改革措施时,充分考虑彼此的利益和需求,避免各自为政。
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振市场信心,把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大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持续推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带动经济增长。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的税费开支,增强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同时,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和贷款利率市场化报价改革,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为青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四地”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
要增强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匹配度。打破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之间的壁垒,坚决破除单打独斗、单兵突进问题,打通青海“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通道。健全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建立国有企业投资容错机制和国有资本投资考核机制,鼓励国有资本参与建立科技创新产业基金,推动国有资本“投早投小投高科技”。鼓励银行与市场化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建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并采取“母基金—子基金”模式营运,提高组合型投资的专业化水平,降低科技金融投资风险。鼓励国有银行建立“科技支行”,并以“投贷联动”融资方式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链链长制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有为“链长”资源整合优势和“链主企业”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以“链长+链主”产业链治理模式推动青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流通政策同频共振。一方面,要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采取非均衡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西宁市、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勇挑大梁的作用,让生产要素、产业集聚到青海最具发展优势的区域,从而为青海商贸流通、物流等流通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基础。另一方面,要完善流通政策,发展骨干交通网络体系、精品商业区、新物流等现代化流通体系,带动次区域中心、县城和节点城镇等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发展。
要处理好乡村振兴政策与新型城镇化政策之间关系。一方面,要以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合法权益、随迁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供给等新型城镇化政策,加快推动青海新型城镇化进程,为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空间基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保障工商资本下乡使用土地等各种要素的权益。此外,还应健全完善特色小镇发展政策,推动集产业、社区、文化、旅游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发展,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要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坚持把生态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促进生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同一致,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着力打造产业“四地”,努力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把教育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学徒制等新技术技能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青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要加强国内政策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协同联动。坚持以深化改革促开放、以扩大开放促改革,加强国内政策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协同联动,持续为青海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一方面,要以制度型开放为抓手完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倒逼青海推动体制机制变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着力健全完善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政策体系,推动青海打造产业“四地”,并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
(本文执笔:龙健民)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