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生态环保型城市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态势下,发展低碳经济、打造环保城市,已然成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以低能耗、少污染、低排放为根底,力求达成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双赢;生态环保型城市建设,从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旨在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同共进。这既是增强城市实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也是为后代创造舒适健康栖居之所的重要举措。
从化石燃料到清洁能源,以结构优化促进节能减排
“双碳”目标引领下,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当下,研发的新型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固态电池等,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等问题,确保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即发即用、余电存储”。
其一,为进一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政府可搭建产业孵化平台,促使能源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组成创新联合体,携手攻克清洁能源开发、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如构建清洁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机制,从光伏组件生产、风电设备制造到能源终端消费,形成完整产业闭环。鼓励传统能源企业依托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向清洁能源领域转型,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步伐。
其二,相关方面可完善差异化清洁能源补贴政策,依据城市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对光伏、风电等项目进行精准扶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借助市场机制倒逼企业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成本,降低清洁能源消费门槛,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市场主体主动选择绿色清洁能源,为能源结构优化筑牢坚实基础。
从粗放生产到绿色智造,以转型突破促进产业低碳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赖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如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提高产量,这种方式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高碳排放,不利于生态环保型城市建设。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生产流程,是实现绿色智造的重要路径。
其一,在技术引入层面,企业可引入工业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监测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和资源利用状况,精准定位高耗能节点并加以优化改进。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生产线进行虚拟建模,提前模拟生产过程,有效减少试错成本和资源浪费。在生产模式层面,产业模式的绿色化重构可为低碳转型持续赋能。如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共生模式,实现园区内企业间废弃物再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让一家工厂的余热继续为相邻企业供热、生产废料转变成另一家企业的原料;推动产业服务化转型,从单纯产品制造转向“产品+服务”模式,鼓励企业提供设备租赁、维护、升级等一站式服务,既减少产品重复生产带来的碳排放,又有利于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其二,在激励机制层面,有关部门应设立绿色智造专项基金,给予采用先进低碳技术的企业补贴和税收优惠;建立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引导消费者优先选购低碳产品,形成市场倒逼机制;加强绿色金融支持,为企业绿色转型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绿色债券等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转型资金压力。
从燃油驱动到电动出行,以模式转变促进交通减碳
发展绿色交通,应多举措推动低碳交通新模式。
其一,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智慧化布局,是电动出行普及的前提。要突破传统充电桩仅具备充电功能的局限,构建“充电+储能+数据管理”一体化智慧充电网络。在城市公共区域,结合5G技术与物联网打造智能充电桩集群,实现充电桩实时状态监测和智能调度,提升充电效率;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利用太阳能板发电、储能设备调节电力,降低对传统电网的依赖。
其二,应推广“电动共享出行”新模式。除共享电动汽车外,拓展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共享服务,并结合城市慢行系统打造短途绿色出行网络。具体而言,构建“电动化+智能化”公共交通体系,引入自动驾驶电动公交车,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运营路线,减少空驶里程;在城市轨道交通中采用再生制动技术回收列车制动能量并转化为电能重新利用。鼓励企业开发“出行即服务”平台,整合电动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等多种出行方式,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低碳出行解决方案。
从灰色空间到生态绿洲,以系统修复促进城市低碳
从灰色空间到生态绿洲的系统修复,不仅是城市空间形态的改变,更是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深度重塑。
其一,要运用“海绵城市+立体绿化”融合理念,重塑城市空间生态功能。针对传统地面绿化模式的单一性,可在城市建设中同步规划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海绵设施,利用植物群落和土壤净化功能,实现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增强植被固碳能力。推广立体绿化技术,在建筑外立面、屋顶、高架桥等空间打造垂直绿墙、屋顶花园,将城市“灰色立面”转变为“绿色碳库”。依托模块化绿植墙系统,既美化建筑外观,又吸收周边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其二,要依托生态智慧科技,促进碳汇提升迈向精细化。通过无人机与卫星遥感协同作业,快速锁定退化区域与潜在碳汇空间,为生态修复筑牢数据根基;将生物技术运用于土壤修复场域,助力超富集植物吸附重金属污染物,让土壤重焕生机,为植被扎根生长铺就温床;以大数据携手人工智能算法,搭建城市碳汇模拟实验室,深度剖析各生态修复策略对碳汇的影响,更加精准优化植被布局与生态工程规划,全力挖掘城市碳汇潜能。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应用技术研究院〕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