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体系的实践进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前瞻性预判,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全媒体时代,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的重要阵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智能精准传播、全员全时传播和多维立体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应从“四全媒体”理论视角和话语传播维度入手,深入探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体系的实践进路,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共通、共情和共享现实意义。

全程媒体: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力的时空维度

全程媒体主要侧重于对事物整个发生、运动过程的捕捉、记录及存储,它体现的是全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完整性,可以极大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也就是说,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新技术的更新升级,使信息传播媒介能够无时、无处不在,突破了时空维度,能够同时、同步和全程传播。全程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跨时空传输、即时性传播、突发性蔓延、共时性链接、历时性扩散”等特点,由此启示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过程中,要快速、准确、全面地整合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系统。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运用全媒体推行传播在线、即时回应、精准阐释等策略,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及时引导和掌控网络舆情,抢先占领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先机,澄清谬误、善于发声、凝聚正能量,全面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传播感染力。

全息媒体: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感召力的技术维度

全息媒体是指通过多种形式和维度呈现信息,提供沉浸式体验的媒体形式,其提升了信息存储效能。在全息媒体传播过程中,媒介信息传播在空间上呈现出立体化的典型特征,实现了由平面媒体向立体媒体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的方法手段。例如,要不断强化媒介技术赋能,深度融通传统媒介和新媒介,运用VR、AR、MR、H5、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丰富话语传播新元素、新手段和新表述,大力采用视觉文化、体验式文化等场景传播范式,为受众营造沉浸式和体验式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场景,让受众能够主动嵌入和共情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传播中,有效转换话语传播的方式方法,以此引起情感共鸣、价值共识、文化认同,从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理念在国内外传得更开、更广和更深。

全员媒体: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表达力的主体维度

在深度媒介化社会中,媒介赋权全体民众,呈现出“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表征,这就意味着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全员媒体的时代。全员媒体打破了传播主体门槛限制,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过程中,融通中外、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立体式、多渠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新格局。鼓励国内国外和网上网下多元传播主体参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主动设置议题协同发力,不断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合力,消解彼此传播障碍,做到同音共传、同声共振、同心同向,不断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影响力。尤其在全媒体时代,更要善于运用短视频,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在媒体上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将其深度内嵌于沿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转化为日常生活理念,以此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全效媒体: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认同力的功能维度

从功能维度看,全效媒体具有集成内容、社交等服务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运用全媒体平台,实现多功能聚合,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多场景传播,创建互动式、服务式、平台式等多功能传播矩阵,满足不同国家受众的媒介信息需求。借助全效媒体这一特性,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研究,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以多种形式更精准地传播给媒介用户,让更多受众感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亲切感、文化认同感。同时,运用大数据以及算法推荐等新技术,根据国内外受众的不同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推动精准分众传播,从而全面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效能,不断构建、动态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主话语体系,推动中国文化故事的世界讲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世界表达。

总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过程中,亟须通过有效的媒介技术赋能和话语方式转换,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逻辑,运用“四全媒体”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范式与表达,融通中外、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进而大力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构建更符合对等与互惠原则的全球合作模式和秩序,让世界读懂中国。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国社科培育项目“全球化时代巩固中华主体性研究”(2024pygpsk04)和“全媒体时代襄阳市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研究”(XYSS2024006)阶段性成果〕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