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将作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长期实践中,作风建设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过硬的作风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仍将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关键所在。铁规砺初心,作风启新程。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自我革命中具有引领意义和内生作用的关键环节,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现实性、系统性、制度性等特征。加强作风建设既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特别是要从理论内涵、历史经验、伟大成就、实践举措等方面深刻把握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在蕴涵,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将作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

一、深刻把握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新内涵新要求

党的作风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风格,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践表达。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强烈忧患意识、良好工作作风与主动革命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以作风建设新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历史和现实证明,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始终保持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和最大优势,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向度、核心特质、实践指向,才能进一步增强在新征程上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首先,持续推动党的作风建设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使命任务的内在要求。作风建设作为政治建设的外化表现,其本质特征在于将党的政治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准则。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长期执政,党内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越是突出,我们越是要加强作风教育和作风建设。党员干部必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方法论,深刻理解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深刻领会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

其次,推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必须深刻认识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深化为人民服务的情感,站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校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始终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党员干部要积极深入基层、走向田间地头,倾听群众的真实想法和现实诉求,在聚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生动实践中,让权力回归服务本质,让干部优良作风与群众美好期待同频共振。

第三,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要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带头摒弃家长制、等级制、官本位思想,特别是要革除特权思想和作风。

二、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作风建设实践表明,歪风与清风拉锯较量,邪气与正气反复角力,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用劲。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深化作风建设必须增强定力、保持韧劲,直至化为自觉、形成习惯。

首先,要深刻理解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自我革命作为我们党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斗争的党建基因,其实践内容既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自我批评,也不局限于党的自身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置于党正在进行的社会革命实践中加以理解。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不仅强调了自我革命对于社会革命的决定性意义,也指出了社会革命对于自我革命的需求导向作用。一方面,要求党的建设工作必须牢记初心和使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始终在革命性锻造中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另一方面,要求党的领导工作在获得人民信任和拥护的基础上,应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社会革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顺利进行。

其次,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当前,少数党员、干部自我革命精神淡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有的检视问题能力退化,患得患失、讳疾忌医;有的批评能力弱化,明哲保身、装聋作哑;有的骄奢腐化,目中无纪甚至顶风违纪,违反党的纪律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屡禁不止。古人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就会突破纪律底线甚至违法犯罪。只有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以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以正风肃纪激浊扬清,以严明纪律强化约束,以“打虎”“拍蝇”“猎狐”惩治腐败……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会显著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第三,“四风”问题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解决“四风”问题,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能“走神”,不能“散光”。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始终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进一步增强讲党性讲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严守纪律规矩、不逾纪法底线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崇尚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规范同志关系、净化政商关系的自觉性坚定性,时刻防范“四风”隐形变异的风险,坚决打好攻坚战、持久战。

三、锚定发展新局面创新探索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化风成俗的理念,深刻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不是一时一事之功,只有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才能使改进作风在全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从“当下改”到“长久立”、从“破旧习”到“树新风”的深层跃迁。

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坚持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相互结合、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辅相成、坚持着力治标与注重治本同频共振。一方面,要以理论武装凝心铸魂、以坚强党性固本培元、以优良作风激浊扬清,为改作风树新风注入精神力量、筑牢思想根基,同时将典型案例等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体班次重点内容,综合运用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学习教育实效,有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正确处理公私、义利、是非、情法、亲清、俭奢、苦乐、得失的关系,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坚决预防和反对腐败,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另一方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自我革命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以强化自我监督为主线,坚持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相贯通,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贯通,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重视发挥同级监督的作用,不断增强主动监督、相互监督的自觉性,形成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的责任全链条体系。同时,切实提高问责的政治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贯到底,并及时把实践探索的有效监督举措上升为制度规范,扎紧织密制度篱笆,强化制度执行刚性,推动中国特色监督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其次,需要创新“靶向治疗”“系统施治”相结合的实践路径。近年来,一些“四风”问题改头换面、由明转暗,呈现“自调节”“自适应”的特点,这些隐形变异现象既反映出不正之风发生的空间越来越小,也说明作风问题顽固复杂、不会轻易消失。党的作风建设不能刻舟求剑,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解决新技术带来的作风问题“新变种”,提升解决能力、方法不足的问题。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和家风方方面面,通过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开展监督工作,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纪检监察各项业务,促进全要素覆盖、全流程贯通、全系统共享。同时,要完善结果运用体系,将监督发现的问题纳入统一的整改台账实行管理,通过机制创新,既保留专业监督的深度优势,又通过协同联动形成监督闭环,以有效提升腐败预防和权力约束的整体效能,并把考核作为推动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以新作风新标准激发新成效新动能,让作风建设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促进青海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中共西宁市委党校)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