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这些都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兰州—西宁城市群(以下简称“兰西城市群”)是国家批准的19个城市群之一,不仅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要地,也是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应该成为探索西北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板。青海身处兰西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区域,要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更加主动服务对接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以协同发展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基础,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抓手,以跨区域服务共享为纽带,以生态共建共治为底色,“加快兰西城市群国家综合货运补链强链”“协同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系列合作协议落地见效,加快红古—民和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唱好兰西‘双城记’”,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新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海力量。
一、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夯实协同发展“硬支撑”
纵观世界城市群发展史,没有一个不是在发达、严密、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中发展起来的。作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先手棋”,基础设施的协同建设,既要根据当地实际,还要突破传统思维。青海应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畅通协同发展脉络,促进要素高效流动,推动青甘两地互联互通,为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立稳脚跟。
加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不仅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路径。一方面,要推进交通网络立体化升级。到目前为止,青海已建成青藏铁路、兰新高铁等交通大动脉,但城市群内的交通“毛细血管”还较稀少,亟需完善。对此,青海要以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两核多节点交通网络格局,并最终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交通体系,实现城市群融合发展。要重点推进西宁至成都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兰西城市群“两小时通勤圈”;加快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推动形成1小时通勤圈;实施G6京藏高速青海段扩容工程,提升干线公路通行效率;抓好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打造西北地区航空物流枢纽。另一方面,要优化数字基建协同化布局。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超前布局、全盘谋划、重点落实。必须加快实施“东数西算”青海节点工程,建设高原大数据产业集群,在西宁市、海东市建设国家级算力枢纽节点,承接东部地区算力需求;主动对接甘肃省,打造“数字丝绸之路”重要支点,尝试探索“西宁研发+兰州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共建西北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兰西城市群大数据中心,推动5G基站共建共享;发挥青海冷凉气候优势,加快推进“数字青海”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大数据产业,加强在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交通安全等领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让“高冷”青海迎来“高光”时刻。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青海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把握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窗口期,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青海产业“四地”建设,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高标准谋划盐湖产业集群建设。青海盐湖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优势资源,兰西城市群应形成共建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协同机制,集聚全域力量进行盐湖资源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完善盐湖资源开发全流程标准体系,实现钾盐、钠盐、镁盐、锂盐和氯碱五大产业集群梯级开发和循环利用。建立“兰西科创走廊”,并联合组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研发在兰州、转化在青海”的协同机制,推动盐湖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聚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盐湖产业集群。
二是高效率打造清洁能源产业体系。青海是中国能源大省,拥有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兰西城市群产业发展应逐“绿”而行,加快推进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聚焦“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两大核心领域,打造“绿电特区”。同时,青海应以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目标,推动兰西城市群能源协同发展,建设跨区域多元互补的国家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为全国清洁能源创新融合高效发展提供“青海借鉴”。
三是高品质培育高原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组织方式。对此,青海应依托高原山地特色农业资源,发挥集群内各主体间的互动协同效应,树立高原农业特色品牌。一方面,做优做强牦牛、藏羊、青稞等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青海道地中藏药材产业有机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把中藏药材产业打造成一张“青海名片”。
三、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织密民生保障“幸福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谋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城市群建设的温度计,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应该成为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头号工程”。
一是共建共享教育发展共同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要“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因此,兰西城市群应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围绕城市群内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等教育深度合作、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终身教育联动推进等重点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省域统筹、优质辐射、高校助力”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教共体”内教育资源无障碍共建共享,特别是要打通区域内高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促进“产—学—研—用—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质人才,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注入智力活水。
二是共建共享区域健康共同体。健康资源的公平配置不仅决定协同关系的发展方向,也成为健康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价值。兰西城市群应将建立生命健康共同体作为突破口,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系统整合、全民参与的健康治理原则,构建“医保、医疗、医药”协同联动的“大健康”治理机制,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高效落实城市群的医疗卫生制度安排,探索组建跨区域医联体,强化医疗服务供给,统筹建立跨省医保即时结算平台,实现异地就医“一卡通”,确保参保人员均等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同时,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医疗资源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三甲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做到跨区域就医便利化。
三是共建共享文旅融合共同体。兰西城市群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正当其时,前景可期。因此,应聚焦区域文旅资源的深度挖掘、有机整合和共建共享,紧紧围绕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千里祁连、黄河文化、河湟文化等特色文旅要素,打造贯通青甘两省的文化遗产探秘、自然生态探险、民俗文化体验、红色文化感悟等区域一体化文旅品牌,让“大美青海”与“如意甘肃”携手前行。
四、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筑牢绿色发展“生态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兰西城市群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沿黄河上游铺展延伸,生态系统敏感脆弱,如何避免因过度开发所导致的污染集聚,对推进西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兰西城市群与“两屏三带”为主体的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密切相关,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进行的战略定位。对此,兰西城市群应自觉担负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安全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优化制度安排,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狠抓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强化跨区域协调联动,推进对“中华水塔”、西部荒漠化地区、黄河流域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治理,实施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构建城市群绿色发展空间格局。
二是健全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目前,我国生态保护补偿的总体框架已基本形成,国务院出台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已于2024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此,兰西城市群应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依据城市群内部成员生态效益、碳排放量、碳汇建设、生态系统等要素的异质性,因地制宜推进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突破行政区管理边界,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以资金补偿为基础的产业扶持、人才培养、技术援助、飞地共建等补偿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各方共建共享共治的积极性。
三是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各利益主体形成协同治理的合力。对此,兰西城市群应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原则,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监管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应急预警与响应机制,完善跨区域考核机制、督导机制,注重以科技创新与制度变革赋能治理升级,构建“风险研判—风险预警—应急响应—效果反馈—优化调整”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