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底色 赋能绿色发展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青海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厚植生态底色,赋能发展亮色,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的引领和优化作用,加快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面向未来,青海应依托重要的资源、能源等战略区位优势,通过更有力有效的创新实践,持续为绿色发展注入动能,推动经济向“新”而行、向“质”突破,绘就生态美与产业兴的现代化新青海新画卷。
一、青海厚植生态底色,赋能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青海用实际行动厚植生态底色,以生态优先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方向,打造出了特色更鲜明的绿色名片。在生态制度领域立规建标,出台《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和绿色算力五项地方标准,在制度层面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保驾护航。多维度推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城乡垃圾污水等问题整治提升等专项行动,全省水源涵养能力、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气候条件持续改善,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支柱产业聚链成群。加快盐湖产业基地标准化体系建设,形成了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构建起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清洁能源占比居全国前列。逐步打造“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格局,延伸产业发展动力积聚。推动绿色有机农牧业全产业链升级,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枸杞及冷水鱼生产基地。培育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算电协同发展。准确把握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数字经济与各产业的融合度显著提升。
二、青海厚植生态底色,赋能绿色发展的路径探索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厚植生态底色、赋能绿色发展是关乎文明存续与发展根基的战略抉择。从生态维度而言,只有守护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才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从发展维度来看,青海的创新实践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哲理,绿色发展并非对经济的限制,而是对发展动能的革新。应进一步坚持好生态保护优先,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根据青海各区域的生态特点和功能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加大对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实施一批重大生态治理工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打造宜居城乡环境,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加强源头与末端治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重视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将补偿政策与保护效果挂钩,扶持生态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在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工作中的水平,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预判和治理依据。整合监管力量,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多管齐下,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打造产业“四地”,建设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攻关,提升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扩大经营规模和产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使之更加符合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完善清洁能源产业链,提升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构建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清洁能源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突出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塑造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旅游品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教育的功能性。坚持提质、增量、补链、扩输并举,打造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搭建特色农畜产品输出交易平台,完善产品标准和溯源体系,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能效。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建立省内各市州合作机制,加快区域内部资源共享的步伐,形成协同互补的格局。引导各类要素向绿色产业集聚,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产业在生态约束中寻找发展动能,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推动产业转移和承接,促进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发展、新能源产业向集聚化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向国际化发展,不断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算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培养新质生产力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在新业态、新场景等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寻找突破。挖掘并利用本土资源禀赋,做深做透“土特产”特色文章,将得天独厚的农牧业、文化、生态等地理标志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文旅+康养”“电商+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利用“新农人”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宣传青海特色,在供给侧拓展第三产业新经济增长点,带动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聚焦城镇居民和广大游客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开展业态的培育融合及消费体验场景的突破创新,发展挖掘多元化消费服务体验项目,鼓励丰富夜间经济活动。在集性价比、知名度于一体的连锁小商品快消店、零食店、餐饮店、“美容美发”品牌等“首发经济”引进上取得突破,持续丰富市场业态和产品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消费选择,延长各类提振消费政策的红利期。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开放经济动力。积极吸引外资,提升利用外资的水平,鼓励本土特色优势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依托丰富的资源和产业基础,建立产业园区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吸引国际合作伙伴,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加强人文相通,提升地区软实力,通过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承接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增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提升青海对外形象。推动绿色开放,发展绿色经济,推广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加强与共建国家的经贸往来,提升青海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让高水平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