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逻辑的青海非遗创新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非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它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又通过创新转化为现代文明提供精神滋养。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实现物质富裕,也要激发非遗这样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精神富足。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紧跟国家战略引领,将非遗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纳入文化强省建设核心内容,通过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传承等举措,推动非遗“火起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青海非遗在多民族、多宗教等多元文化积淀中,其独有特征愈发显著,多元价值更加彰显。以价值链逻辑视角,剖析青海非遗的本体价值、关联价值和转译价值,并探讨其创新性发展路径,对于构建从资源到价值兑现的完整链条,实现青海非遗可持续保护与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一、青海非遗创新性发展的价值链逻辑

青海非遗以多种形态存在于不同地域和各民族之中。目前,青海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16项。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5项、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8项、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05项。此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5个,共同构成了丰富的非遗资源体系,青海非遗多维价值正不断被释放。

(一)本体价值:青海非遗的技艺精髓与文化传承

青海非遗本体价值体现在独特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中。早期,青海非遗保护工作主要侧重于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记录与保存,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将非遗的表现形式固定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青海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演进,从单纯的记录保存逐渐转向注重活态传承,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现代社会接轨,创新传承方式,使青海非遗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青海格萨尔说唱、热贡艺术、民族仪式礼仪等诸多非遗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教义、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诸多方面,青海非遗的技艺与文化精髓深厚,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核。

(二)关联价值:青海非遗地域文化与民族纽带

青海非遗关联价值体现在其与特定地域、民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上。青海非遗以情感纽带为主的功能关联、时空关联和文化关联,营造出具有鲜明精神标识的文化空间。在功能关联方面,宗教仪式类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信仰需求,传统手工艺类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人们提供了生计来源。在时空关联上,非遗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时间节点紧密相连,在特定季节或地点举行的各类非遗传承活动,成为地域文化的独特标志。在文化关联上,非遗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审美观念,比如青海藏医药文化与藏族的宗教信仰、天文历法、传统民俗活动等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不仅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也成为青海多民族多元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三)转译价值:青海非遗资源转化与价值实现

青海非遗具备转译价值潜力,通过功能转译、符号转译和情感转译等途径,实现从文化资源向资本价值的转化。在功能转译方面,其相关产业通过不断创新和融合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非遗手工艺、文创产品、传统医药、美食等成效明显,其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海外。在符号转译层面,青海非遗中的诸多元素,如藏族的吉祥八宝图案、土族的盘绣纹样等,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中,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文化符号,进一步传播了青海非遗的文化影响力。在情感转译层面,一些旅游项目将非遗所蕴含的情感和故事传递给游客,游客通过亲身体验非遗制作过程,聆听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二、基于价值链逻辑的青海非遗创新性发展策略

青海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可从文化场域重塑、非遗融合创新和价值多元兑现等方面进行实践,推动青海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以文化场域重塑:夯实非遗创新性发展基础

聚焦代表性传承人培养与技艺传承,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体系。在中小学和高校开设唐卡绘画、土族盘绣等非遗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为非遗传承储备后备人才。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非遗技艺的研究和创新,提升非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机制,设立专项基金,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优化非遗技艺传承。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保护方案,对于濒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对即将失传的民间音乐进行录音、录像保存,对传统技艺的关键环节进行详细记录和整理。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社会,建立非遗传承保护基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非遗风采,吸引更多公众关注,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持续传承和发展。

激活文化场域,重塑传承空间。青海众多传统村落与古镇是非遗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要注重保护和恢复非遗赖以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和民俗风情,为非遗创新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村落和古镇的保护力度,将非遗保护与村落、古镇的整体规划相结合,投入资金修复受损的传统建筑,整治周边环境。加强非遗发源地古村落的保护,修复传统民居等建筑,让唐卡绘制、堆绣制作等非遗技艺在原有的文化氛围中传承发展。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大规模非遗的表演和展示活动,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增强非遗的活力和影响力,激活非遗的文化场域,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土壤。

(二)非遗融合创新:统筹非遗创新性发展协同合作

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青海非遗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完善顶层设计,依据青海不同区域非遗的资源禀赋、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制定非遗创新性发展区域协同合作的具体规划方案,明确职责分工。重点围绕文旅融合、文化创意、市场主体、市场要素、非遗品牌等方面,明确非遗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方向,为区域协同合作提供具体指导。搭建非遗创新性发展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联合不同区域的非遗保护机构、文化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整合各方资源,分享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创新设计理念。定期举办非遗创新研讨会和创意大赛,建立项目信息、传承谱系、市场需求等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

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相关产业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非遗创新性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推动非遗和旅游相融合。鼓励企业和设计师挖掘本土特色资源,特别是以青海汉、藏等多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特点的非遗元素,开发以青海民间故事为蓝本的动漫作品、以藏族传统图案为元素的时尚服饰等特色文创产品。打造跨区域旅游融合线路,将不同区域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特色,如热贡艺术之乡、土族民俗村、藏族唐卡绘制、蒙古族马头琴制作与东部地区的苏绣、宜兴紫砂壶制作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串联起来,开发“多彩非遗之旅”线路,打造青海非遗主题公园等非遗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将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实景演出、互动体验等形式呈现给游客,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价值多元兑现:非遗创新性发展多元策略

构建以政府为主的全方位非遗创新性发展保障机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人才培育、技术赋能等领域实施倾斜措施。设立非遗创新性发展专项资金,优化资金使用结构,重点支持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搭建非遗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助力非遗代表性项目实现生产工艺升级与传播模式创新,为相关产业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模式,鼓励高校、科研机构聚焦相关消费市场趋势与资源开发瓶颈,开展系统性研究,为政府完善相关市场管理政策、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建立政策信息双向沟通渠道,帮助企业及时掌握政策动态,提升政策运用能力,激发企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形成非遗创新性发展的强大合力。

利用现代技术驱动非遗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以技术创新推动非遗数字化存储与展示,加速对传统非遗资源内容数字化转换,重点萃取具有青藏高原特色“亮眼且接地气”的非遗元素和内容,运用数字孪生、数字建模等技术对传统非遗元素赋予现代化语境表达,为非遗创新性发展创造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利用现代技术重构非遗空间场景。将青海传统戏曲、传说、传统美术绘画中特定元素等进行重新筛选,利用数字摄影、LED 巨屏、大数据、3D 设计、云渲染及VR/AR等技术与非遗元素有机结合,以故事、体验等方式巧妙结合当下生活主题,依托才艺展示、工艺体验、创意设计及声乐、舞蹈、视觉特效等重塑视听表达形式,形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提升非遗的展示效果和吸引力。

(作者单位: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