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学习中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其核心任务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这与运用党史学习教育塑造青少年增信、明理、崇德、力行的目标高度一致。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目标与实践,才能以正确的党史观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支撑,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守正创新构建思政课教学体系,确保思政教育不断向高质量发展。

讲好党史之“实”,坚定思想之“源”

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根本在于党史的意识形态特征。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政党,百余年来带领广大人民干成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从南湖红船的启航到南昌城头的枪响,从长征路上的草鞋到延安窑洞里的灯火,从改革开放的春潮到新时代的强国征程,中国共产党奋斗轨迹中的每一次事件过程、每一项建设成就、每一步执政突破,都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坐标,是流传千古的奋进篇章。思政课教师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原这些“实”,才能让青少年在真实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逻辑中感知党的先进性,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讲好党史故事,需要根植于党的历史实践与建设实践,揭示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普遍性道理,根本目标是以历史实践经验印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借鲜活的事件和人物故事传递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唯有让历史从“故纸堆”中走出来,成为“活教材”,才能让青少年以史为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讲好党史之“诚”,补足精神之“钙”

党史观念的形成与青少年精神塑造存在关联。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在互联网上互相交锋干扰着青少年的历史认知,影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因此,在思政课教育中,要明晰党服务人民的初心,全心全意讲好党的初心使命,以科学的思想理论说服青少年,确保青少年正确理解党史,为青少年筑牢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充分彰显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无数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人民利益、达到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思政课教师全心全意地讲好党史,关键在于以“诚”为引导。思政课教师要有正确的党史观和过硬的党史知识,将真心诚意讲好思政课作为自己的责任,客观全面地展现党史发展脉络。一是要做到党史客观依据与科学教育相统一,思政课教育取得成效要以尊重党史客观实际为前提,思政课教师通过正确讲授引导可以进一步传播党史,促进巩固意识形态阵线。二是要做到党史内容主体与教育客体相匹配,把握好“隐形思政教育”,因地制宜将党史转化为价值引领。将党史的核心知识点与不同学科背景、当下社会热点进行关联,为不同学生群体打造差异化党史教育线路,实现专业学习需求与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效对接。只有思政课教师真诚相待,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党史事实、保持学术严谨性,并结合思政课育人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深化党史教育在思政课程中的关键地位。

讲好党史之“形”,助推教育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对党史教育的创新赋能,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关键,思政课堂要精制策划,为讲好党史“赋能”“赋智”。

一是利用数字技术完善党史教学体验。在历史场景建构方面,利用GIS系统、3D建模等手段还原近现代历史事件,直观呈现时空发展逻辑,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从书本上的文字概念,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事件。在现实问题呈现方面,借助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展示能源、粮食、生态等领域数据变化,通过动态模型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党史成就、国家安全、地缘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安全共同体”的认知架构。在开展沉浸式情感体验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营造具有互动性的具象化场景,进一步丰富思政课堂教学体验,强化理论传授与情感融合,让理想信念教育从理性认知上升为情感共鸣,构建起认知、情感、价值层层递进的育人路径。

二是建设多元化党史教育主体。建设新时代党史思政课程,要由传统的固化教学模式转向动态且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要培育具有“先行”创造精神的思政课教师,通过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创新思维、复合型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教学队伍。思政课教师要面对数智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要以数智技术赋能党史思政课程,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理论到主动实践学习,实现党史理论知识的具象化传授,并在全过程思政教育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加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学生、家庭等多主体参与度,多元协同共建共创党史思政课程,强化在讲好党史过程中的党建引领、理论指引、社会实践与日常体验,形成“大思政”育人共同体,实现党史教育路径的不断延伸。

三是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观作用。数智技术与党史教育深度融合已取得显著成果,下一步要正确处理技术工具与教育价值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认知变革、方法创新与格局重构,又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党史思政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观作用,以底线思维在实际教学中补足技术工具短板。唯有如此,才能在数智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史教育新模式,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育首先要尊重党的历史事实、客观事理,以正确的党史观为引领,立足客观实际与具体实践,秉承历史唯物主义理念,如实反映历史事实、剖析历史道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其次要以制度建设为支撑,牢记“大思政”的概念,全方位探索多样化课程建设,促使青少年发挥主体能动性,科学把握、理性思辨,抵御错误思潮;最后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着眼青少年自身需要,以党的初心使命为目标,遵循青少年诉求和社会发展规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信念。只有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全国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国土安全品牌思政课信息化建设”(GJXHSZSZZY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