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关系护航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实践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海的重大任务,也是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在青海加快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还需注意统筹处理好五个关系,以实打实的举措破解发展中的堵点难点,让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同频共振,让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
统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贯彻落实好“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的重大要求,是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根本遵循。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在旅游项目规划、基础工程建设、旅游项目开发运营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统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把不破坏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底线和红线,凡开发项目不能确保生态完整性和环境洁净性的就不审批;在旅游项目营运中,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无法有效解决的,以及对自然环境(如水、地表、大气)造成污染而无法克服的,必须坚决停止营运,限期整改。建立常态化、全方位、全过程的生态保护监管机制,鼓励生态旅游参与者开展监督,保证旅游项目生态环保措施得到长时段、全方位、全过程落实,共同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实现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统筹处理好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生态旅游强省建设,需要构建和完善全省生态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生态旅游经济秩序。青海生态旅游经济处于起步发展中,由政府主导推动生态旅游强省建设,是我省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何统筹好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促进全省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需要明确的问题。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从青海实际出发,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提升市场资源配置的定位,确保旅游市场各企业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各级政府要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夯实发展基础、丰富产品供给、促进市场繁荣。特别是要建设市场、尊重市场、信任市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统一开放、公平守信、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让经营者安心、放心,让游客安全、满意。
统筹处理好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旅游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与文化之间是相互借力、交融互动、相伴相生、不可分开的关系。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必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塑旅,以文兴旅,重点是深度挖掘传统和民族文化,拓展文化外延,引入现代科技,赋予生态旅游以全新内涵和发展模式。要挖掘青海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现中华民族血脉相融、多元一体;挖掘红色文化,展现革命历史的壮阔画卷,深度彰显高原儿女的无私奉献精神,以传统的、民族的、红色的文化提升青海生态旅游的历史和文化品位。发掘旅游景区景点中的文化因素,使生态旅游有新的文化内涵。比如,将自然生态景观赋予历史文化内容,演绎出青海故事,让自然景观有全新的文化解读;发掘出地域美食、建筑、手工艺等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使之成为传统的、民族的、地域的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的文化价值。及时抓住并引进现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拓展现实等全新技术,创造出更多旅游的新场景、新平台、新项目、新方式,给予旅游更多的新动能、新体验、新感受。文化蕴含在旅游的各个方面,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去开发,就会塑造更加丰富多彩、更吸引游客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统筹处理好旅游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关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要高度重视民生保障问题。应充分认识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当地群众获得收益,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统一。不但要注重打造和引进优秀的企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而且更需要将当地群众纳入到生态旅游事业中来,通过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确保各族群众的民生福祉。把生态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通过对接生态旅游,将乡村群众吸纳到旅游产业中,将闲置或低效利用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群众增收。目前,青海一些地方实施的“通过租赁经营、股份合作、产业带动、就业务工、公益岗位增收等模式,带动群众在生态旅游中增收致富”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式,让生态旅游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使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统筹处理好旅游管理与网络自媒体的关系。互联网时代,网络自媒体无处不在。自媒体可以打造一个景区,捧红一个景点,同时也可以快速抹黑一个景区,损害一个景点。当下环境中,网络自媒体对地方生态旅游的反映和评价,是潜在游客是否会选择来青海旅游的重要参考。因此如何对待网络自媒体,如何处理好网络自媒体发布的各种言论,使之转化为促进青海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而不是旅游业发展的障碍,是我们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一环。必须主动作为,处理好我省旅游业与网络自媒体的关系,掌握网络媒体舆论的主动权。即主动与媒体合作,主动引导媒体,主动消减负面影响。一是主动与媒体平台和重点社交自媒体构建合作机制。建立信息互通渠道,分享文旅信息资源,协商解决各类问题,协调各方,形成共识。二是主动引导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与自媒体和平台的联系,说明相关政策规定和要求,主动沟通相关媒体,搜集媒体动态;定期举办展示会、交流会,引导舆论走向。三是主动消减负面影响。积极关注旅游投诉、文化争议等敏感话题,利用大数据工具跟踪自媒体舆情,及时介入疏导,主动化解。若出现负面事件,及时公布事件真相,落实整改措施,动员自媒体共同消减网络负面影响。总之,主管部门要成为网络自媒体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管理者,营造一个网络自媒体繁荣有序,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本文执笔:李科萱)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