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 铸牢民族认同

庞书纬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纪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十四年抗战,青海尽管地处内陆,但全省各族人民依旧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抗战,书写了民族团结、共御外侮的历史篇章,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抗战烽火锻造了青海人民的国家意识,为铸牢民族认同、共促民族复兴再一次夯实基础。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我们应铭记青海抗战历史,并将其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历史财富,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思想根基。

一、青海各族人民为抗战作出重大贡献

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抗战期间,近万名奔赴前线的青海健儿,超过一半捐躯沙场。1933年,在喜峰口战役中,青海互助抗日名将曾国佐率领大刀队多次夜袭日寇。1937年,一支8000多人的骑兵队伍从西宁出发,开赴陕西、河南、安徽等地。1941年6月23日,日寇派出飞机27架对西宁市区进行无差别轰炸,造成数十人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青海地广人稀、物资匮乏,即使这样,这里的人们依旧全力支援前线。据专家研究,仅从1938年底到1942年8月,青海全省就认购各种公债超过150万元,捐献羊皮超过10万张;从1942年到1945年,青海各界群众捐献军粮达60多万石……考虑当时青海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述贡献尤为不易。

十四年抗战,无论是前线青海籍将士视死如归浴血奋战,还是后方各族人民毁家纾难支援前线,无疑彰显了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根基。著名学者费孝通曾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断,“多元”是文化存在的具体形态,“一体”则是“多元”发展的共同目标与价值追求。数千年来各族人民长期共存、交融并蓄、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历史,不断强化着中华儿女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责任担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青海地处“海藏咽喉”,自古就是沟通中原、西域和青藏高原的战略要地,省内多民族共生,多文化并存,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优秀样本,更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资源。

二、抗战强化了青海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更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费孝通认为,中华民族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历经数千年演化而成,但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代抵御外侮的斗争中形成的。十四年抗战,青海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从先锋到大众的历史变迁,为全民抗战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抗日战争的历史深刻昭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在历史洪流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

抗战期间青海人民国家意识的强化,不仅有当时上层人士的积极倡导,更有青年学子的积极参与。1932年10月,在南京求学的青海籍学子创办《新青海》月刊,旨在对外介绍刚刚建省不久的青海,引起爱国志士对边疆战略意义的关注,同时向青海各族人民介绍新文化、新思想,呼吁青海加速现代化。此后数年,《新青海》刊载大量文章,探讨抗战背景下青海现代化问题。同一时期在青海西宁,青年学子先后创办《学生抗日专刊》《新青海月刊》《青海青年》等刊物。通过对抗战的多层面、多角度报道,让青海各族人民切身感受到全民抗战与自身息息相关,促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熔铸进各族群众的精神血脉。抗战时期,爱国行为与抗战行为实现高度重合,所有言行皆以抗敌救国为中心,一切付出皆围绕民族存亡展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当以史为鉴、以精神为魂,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不竭动力,将爱国之情融入日常,将报国之志化为行动。

三、抗战强化了青海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由于青海地处边远,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外界对青海的了解相对较少。抗战期间民族危亡,青海战略后方的地位逐步凸显,关于青海的文字越来越多地见诸新闻报道和各类游记,成为外界认识青海的重要时期。

全面抗战爆发后,《申报》借整体西迁契机,多次派出记者前往青海南部、甘肃南部、西藏东部等地采访,并刊载《西陲视察记》等有深度的系列报道,除概述当地风土人情外,还提出兴建道路、普及教育、开通民识等促进当地现代化的主张。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影响最大的报刊,《新华日报》多次报道青海人民对抗战的支持,不仅以通俗的语言概述新闻事实并介绍青海风土人情,更表达了青海各族人民“地交偏僻,但抗敌情绪并不落人”的民族情感。抗战时期包括青海在内的西部地区战略地位提升,催生了西部考察热。著名记者范长江自1935年夏开始,历时大半年,足迹遍布察绥宁甘青新等地,于1936年8月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全书第三编《祁连山南的旅行》,以在青海东北部的见闻为主,在详细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同时,客观指出青海在走向现代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极具史料价值。学者马鹤天抗战期间曾多次在青海考察,后结集出版《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向外界介绍了真实可感的青海。

在外界认识青海的过程中,文化名人的作用举足轻重。抗战期间,电影导演郑君里两次来到青海为电影《民族万岁》取景,电影开头展示了长江、黄河、长城等文化符号,其中华民族重要象征、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标志的重大意义一目了然。拍摄期间郑君里邂逅音乐家王洛宾,并邀请其共同前往金银滩草原拍摄,成就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不朽名篇《在那遥远的地方》。抗战期间,外界对青海的了解不断增强和深入,既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历史必然,更是抗战背景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内涵不断丰富和升华的生动展现,凸显了各族人民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五湖四海的同胞将目光投向边疆、投向青海,在这里同样找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重建家园的强大力量。

四、抗战期间中共统战政策在青海得到有效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彰显了其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宽广胸怀,在青海军民中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左纵队进入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在粮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旧纪律严明,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休整期间,红军积极进行抗日宣传,至今在班玛依旧保留着“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等抗日标语。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第三条“全国人民的总动员”中,就有积极动员少数民族同胞共同抗日的内容,强调在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基础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抗战胜利的一大创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支持,也是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发展壮大的重要窗口。究其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救亡图存、抵御外侮的背景下,实现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有效整合。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中国人民始终聚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决定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殊死决战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以辉煌的胜利载入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光荣史册。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一切爱国的力量集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开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抗战期间,青海各族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充分说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彰显了“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始终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强大生命力。经历十四年抗战,青海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大大增强,与内地的交往愈发紧密,各项事业加速发展。如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铸牢民族认同,并以此为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编辑:殷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