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大力推进青海生态文化建设
今年,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系统开展生态文化研究,建设完善生态文化载体,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为新时代新征程以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青海省拥有丰富的民族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地位。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孕育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在新的文化使命指引下,青海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培育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积极推进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传承、传播推广和转化利用,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以服务美丽青海建设为导向,以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为目标,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青海样板”,为新时代新征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一、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传承
推行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和交流。文化理论研究是对人类文化现象及其背后规律、本质进行的系统性探索。文化交流则是指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的交流,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传播。生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需要在理论研究与交流中得到深化、阐释与传播。理论研究和交流在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同时,能够加强不同地域、不同文明间生态理念的交流与互鉴,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和文化底蕴。例如,青海省组织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修班,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培育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深化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认知。此外,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积极搭建生态文化交流平台,举办“澜湄万里行‘从大海到源头’澜湄六国青年溯源探寻活动”,组织其他国家青年亲身体验青海的生态文化,促进不同国家间文化交流互鉴,充分展现青年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国际合作、共谋绿色发展的青春力量。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内涵丰富。传承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挖掘中华民族世代实践探索形成的生态智慧,系统梳理其“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取之有度”的实践智慧、“万物共生”的伦理准则等,能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重要理论渊源。历史上,青海地区各民族不断迁徙、融合,多样文化碰撞、交融,孕育出多样和独特的生态文化。这些年,青海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培育弘扬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彰显生态文明主流价值,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唤起人们向上向善的生态文化自觉,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文化滋养和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共赢发展新空间提供宝贵生态文化元素。
传承党领导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财富。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导向,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总结、凝练和传承,包括生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是生态文明的文化样态。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在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生态保护的缩影,湖泊众多、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称为“生命的禁区”。然而,在可可西里守护者肩负使命、接续奋斗下,藏羚羊由保护初期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了可可西里人热爱自然、不怕牺牲的坚守和担当。再如,在湟源县,小高陵人摸索出了综合治理浅山生态的科学模式,“小高陵”这三个字已不仅仅指代一个地名,更代表着江源大地诞生的一部红色党史。这一精神象征源自“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源自高原儿女对自然的敬畏,源自一代代党员干部“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过人胆识,源自世世代代村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生态文化传播推广
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认识论和生态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集中体现。要持续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工作,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全国生态日、环境日等多种形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编写生态文明教育图书,开发生态文明培训课程,开展生态研学,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近年来,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顶层设计、科学规范引导、开展本底调查、开发课程教材、自然教育基地认定、充实师资队伍、产学研教深度融合、大力建设生态学校……众多举措促使青海各族干部群众持续增强生态安全政治自觉,深入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加强生态安全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新理念,普及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凝聚生态文明共识和生态保护合力,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壮大生态文明主流舆论。做好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要求我们更好运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为建设生态强国注入不竭动力,为此,要加快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迭代升级,结合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产品;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传播渠道,用好网络舆论阵地,汇聚起全社会更多“生态报国”正能量。3集人文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二季,生动记录青海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过程;《青海·人与自然的大地欢歌》从人文地理视角,展示青海人民守护山川河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守护中华水塔》聚焦于守护“中华水塔”这一主题,讲述生态保护的故事。要进一步挖掘青海深厚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自然奇观的壮美景色和独特丰富的文化魅力,为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作出新的努力。
打造生态文化传播阵地。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内核与精神载体,需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以及具有生态文明教育功能的科研院所等,开发生态文化展示、体验等服务功能,依托5G技术,打造生态文化数字阵地,增强公众生态文化认同感。青海省是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的省份,三江源国家公园进入高质量建设新阶段,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工作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高水平推进,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国家公园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教化作用,依托独特生态系统和各民族生态文化,将青海生态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融合,利用展陈中心、大数据中心等,全力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化传播阵地,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潜移默化、同向同行,切实在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精神文化、生态行为文化建设方面,为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三、加强生态文化转化利用
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要积极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使公众切身感受绿色低碳方式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真正实现生态文化从理论认知到行为自觉的转化。青海依托丰富资源,成为世界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最集中地区,如塔拉滩光伏电站,龙羊峡水光互补并网光伏电站等,使生态文化在能源革新中焕发新活力。宏大叙事基于涓滴努力,拓展生态文明成效在于夯实文化自信之基,要促使青海生态文化得以更好转化利用,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精神支撑。
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指以优质生态资源为基础,充分融入生态文化元素的精品旅游、养老康养及其他生态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等新型产业业态。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立足生态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将传统生态智慧融入生态文化产品,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探索生态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以产业融合创新激活生态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形成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青海应持续拓展“生态文化+”多元产业,积极推动生态旅游服务业发展,打响“大美青海”生态名片,挖掘青海唐卡、盘绣、藏毯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民族文化元素,让文创产品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
讲好生态环保故事,繁荣生态文艺创作。绿水青山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使命。以生态文化为桥梁,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共护绿水青山,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为世界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生态文化实践路径,生态文艺创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无疑是不可限量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生态故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更多生态文艺作品,营造浓厚生态文艺创作氛围,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生态文化力量。近年来,青海成功举办“在全球生态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诗人的价值立场”主题研讨会、出版《青海生态文学作品集》、生态摄影成为青海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等,生动展现青海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用青春和生命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扎实行动和美好情怀,描绘青藏高原自然生态之美、城乡宜居之美、人文特色之美、文明和谐之美和绿色发展之美,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助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更生动说明,青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及在守正创新中以多种形式弘扬生态文化,会极大助力形成一批标志性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打造一批多样化生态文化阵地、产出一批高质量生态文艺作品、推出一批生态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线路,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奏响美丽中国建设时代和声。
(作者单位均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