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学生“到课”易、“到心”难,传统思政课堂“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PPT”的线性范式,已难以回应Z世代“碎片化、可视化、交互化”的认知习惯。而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重塑思政教育生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以数字技术助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已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

构建智能化教学范式,提升精准育人成效

其一,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学生多维画像。高校可捕捉学生在学习管理系统中的课程浏览轨迹、图书馆智慧借阅平台的书籍借阅记录以及校园活动签到系统留下的参与印记,经过脱敏处理后汇聚数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读数据背后学生的情绪倾向与观点立场,深入解析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断层带”与“高原区”。同时,高校也要穿透表层表达,触达学生价值困惑中的“显意识纠结”与“潜意识症结”,让每个学生的思想轨迹都清晰可见,以此为精准施教铺就坚实基础。

其二,利用知识图谱重构资源供给逻辑。高校可紧扣思政学科的核心范畴与逻辑脉络,搭建一套结构化的知识图谱,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党史国史中的关键节点,再到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都应纳入这个立体网络并成为彼此关联的“知识节点”。学生登录学习系统时,智能引擎便会依据其动态思想画像实现“精准投喂”。基于协同过滤与深度学习算法的推荐,既可避免“大水漫灌”资源浪费,又能精准对接每个学生的认知缺口与学习偏好,最终形成个性化资源流,真正实现“按需定制”。

打造沉浸式学习场域,增强思政教学维度

其一,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全新的感知理解维度。当数字技术走进思政课堂,历史的厚重与理论的深邃便有了全新的感知维度。在思政课程学习中,VR技术如同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学生戴上头显,眼前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真实的历史现场。如遵义会议室内,与会者的辩论声仿佛就在耳畔,举手投足间的坚毅与凝重,可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关键时刻决策的千钧之重;参与“数字长征”项目时,虚拟环境便会模拟雪山的刺骨严寒、草地的泥泞湿滑,甚至通过设备传递出饥饿感与疲惫感,这种生理层面的反射将让“红军不怕远征难”不再仅是一句诗词,学生在生理冲击与情感共鸣中更能坚定理想信念。在理论理解维度,AR技术可让抽象概念“活”起来。例如,思政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时,AR技术能将教室变成虚拟超市,学生伸手触碰货架上的商品标签时,商品背后隐藏的资本逻辑将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由此将抽象的理论批判变成具象的载体。从理论概念的具象化呈现,到场景氛围的情境化营造,数字技术可让思政课理论学习更加入脑入心。

其二,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跨时空协作认知共同体。云端协作平台及元宇宙技术能够打破时空局限,高校应构建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统筹全域的大思政育人体系,为思政教育注入持续发展动能。当地域不再是协作障碍时,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便可组队聚焦乡村振兴课题。借助云端共享平台,他们能实时同步田间地头的调研数据,用在线协作工具共同绘制村庄发展数字地图,还能连线偏远地区的基层干部进行远程访谈,进而完成一份包含数据可视化、可行性对策建议的交互式报告。同时,借助元宇宙技术,学生的“数字化身”可走进国际关系仿真中心,组队参与全球危机事件的模拟推演,在角色代入中思考大国担当;也能联手在数字文化馆策划“百年征程”主题展览,用虚拟展品讲述时代变迁。突破教室围墙的互动可让学生在多元观点的碰撞中开拓全球视野,在一次次协商对话、协同行动中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优化智能评价体系,多向体现育人成效

其一,建构全过程数字档案。高校可依托教育数据中台收集学生成长行为数据,如课堂讨论中,系统将借助语义分析工具量化学生发言的观点贡献度、逻辑严密性以及价值导向性;小组协作中,系统将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定位个体在团队中的角色,即是发起者、协调者还是执行者;实践项目中,系统将从方案创意、落地效果到问题解决能力生成对应的创新指数等。来自不同场景的多模态数据将形成一个鲜活的思政成长数字镜像,实时展现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轨迹及能力成长曲线图,进而为评估育人成效提供数据支撑。

其二,借助AI实现评价创新。高校可利用AI工具,多维度、深层次精准刻画思政素养评价。在知识运用层面,AI可成为“智能判官”,如学生利用矛盾论分析国际冲突时,AI能自动拆解论述中的理论引用准确性、情境匹配度与论证完整性,判断其是否真正掌握了“对立统一”等核心观点;在思政辩论赛上,AI能实时捕捉学生发言逻辑链,通过分析论点衔接、论据支撑与反驳力度衡量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理念价值层面,当学生在分析社会实践报告时,AI将聚焦文字中体现出的责任担当,如学生描述社区服务时的共情表达、面对困境时的解决意愿等,以此感知其家国情怀的厚度。多维度的评估结果可让学生看清自身成长轨迹,更能为思政课教师开展个性化引导提供精准坐标,为思政教育“靶向施策”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的理论创新和机制建设研究”(编号:24ZDA106)〕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