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企业“出海”知识产权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高科技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成为这些企业“出海”的关键。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纠纷、风险在不断变化,给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工作带来新挑战。为应对诸多挑战,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促进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企业应增强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知识产权可能面临的各类侵权风险,并下好先手棋,及时防范化解侵权行为,以确保顺利“出海”。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高科技企业“出海”常见的知识产权管理风险,解析风险生成原因,探究防控应对策略,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我国高科技企业“出海”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

当前,在数字化转型和全球化趋势双重背景加持下,中国高科技企业“出海”正掀起一波新的浪潮,展现出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但是,根据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调查报告》,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常面临复杂的知识产权纠纷。其中涉及版权、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为高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带来较大风险。具体来看,我国高科技企业“出海”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版权侵权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我国高科技企业频频“出海”,并通过技术创新在海外市场占据了一定份额。然而,在企业“出海”过程中,知识产权纠纷始终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版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软件代码、设计图纸等都属于版权范畴。高科技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如果对目标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则容易陷入版权纠纷。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平台上的各种“拷贝”层出不穷,让人难以辨识原创与侵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陷入侵权纠纷的风险。

专利侵权风险。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专利权是支持其创新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出海”过程中,如果不能提前对目标国家的相关专利进行充分检索和分析,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侵犯企业在他国注册的专利技术,进而面临巨额罚款、禁止出口等后果。此外,部分国家的专利审查制度相对宽松,企业的专利在当地缺乏严格的保护也会面临被侵权的风险,这样必然会降低企业在目标国市场的竞争优势。

商标侵权风险。商标是企业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苹果、梅赛德斯奔驰、华为等企业有着较大的品牌价值,也有着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同时这些企业也在保护商标这一重要知识产权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中,一旦商标被恶意抢注,不仅会失去在该地区的品牌使用权,还会面临被迫更名、失去市场份额等后果。因此,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应该及时注册商标,避免遭遇品牌抢注情况。当然,即使商标能够顺利注册,市场上可能也会出现模仿、冒充商标的情况,这也会给企业形象塑造带来负面影响。

商业秘密泄露或盗用风险。不同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并不能通过申请注册的方式加以确认,它的界定与信息在企业内外的知悉程度、信息对竞争者的价值、开发这些信息所投入的时间与资源,以及复制该信息的难易程度等等因素有关。目前,有的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法律保护商业秘密,这也让相关诉讼数量急剧增加。我国高科技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定义自身的商业秘密,很可能面临机密信息被泄露、被盗用的风险,以及维权困难的风险,这对于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

我国高科技企业“出海”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策略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设置保护屏障。首先,企业管理层应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升至战略层面,亲自参与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策略的制定,通过亲身示范引导,在企业内部形成自上而下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业务全流程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构建动态监测的风险应对体系,积极联合行业协会、企业上下游企业构建知识产权“维权联盟”,共享诉讼资源、分摊维权成本。其次,构建从管理层到基层的多层次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定期组织内部研讨会和讲习班,邀请专家进行案例分析,以提高员工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风险识别和应对策略的实际理解。再次,加强公司法务部建设,专门负责跟踪国际和目标国家的最新法律法规,确保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合乎目标国家的政策法规。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灵活应对纠纷。首先,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审查操作相结合,建立包括市场、法律和技术在内的三维分析审查机制,定期发布目标国家的知识产权风险报告,形成可靠的决策依据。其次,利用技术赋能完善风险预警平台。针对高科技企业特点提供潜在侵权的实时预警,并通过案例数据库获得应对建议,以确保企业及时响应、从容应对、降低损失。再次,根据海外市场的实际环境、知识产权类别以及侵权风险,制定应急预案,以确保纠纷发生时能够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并保证应对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完善保护机制体系,提前布局规划。一方面,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技术研发策略,如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就规划国际注册,根据国际及目标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实现跨国注册,以保证技术开发成果能够顺利“出海”,实现对潜在市场的有效扩张。另一方面,认真研读国际及目标国家的知识产权条款,基于法律援助推进专利审查,尽快获得相关保护,确保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够在海外市场立足。

加强定向合规培训,增强内部治理。加强合规培训与内部治理是提高高科技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有效应对国际市场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实际工作中,首先,企业要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定制培训内容,如针对技术研发人员,可以开展专利撰写和知识产权保护布局规划等培训,让他们不仅能够实现核心技术研发突破,也能够促使技术专利在目标国家顺利完成审查,并获得相应的法律保护。其次,企业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合规管理制度,包括合规审查流程、内部报告机制、合规绩效评估等,确保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企业日常运营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全员参与的企业内部管理氛围。

稳步推进国际合作,合力促进保护。首先,企业应积极构建多方合作网络,如与目标国家的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和专业律师事务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论坛,分享典型案例,获取最新政策信息,增强国际影响力。其次,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跨境知识产权保护合作项目,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制定中的发言权。再次,与目标国家的企业建立互助机制,共同应对跨国侵权,形成集体维权力量,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市场环境。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技术交流和合作研发,推动知识产权的共享和创新。通过与国际领先企业、研究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还能在合作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国际化水平。这种合作模式也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为解决潜在的知识产权纠纷提供更多渠道和途径。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推动,而科技进步的重点之一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化解知识产权风险,企业应提前做好海外知识产权布局,针对目标国家的政策环境、相关法规,以及技术类别和对应的登记审批政策制定应对方案,进而完善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体系,健全自身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以更好的状态参与海外市场竞争,进而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既“走得出”,更“站得稳”,真正实现从“产品出海”向“技术出海”“品牌出海”跨越。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4年度重点项目“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法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24AH052602)〕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