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皮影技艺表达数字转化路径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彰显着独特的技艺表达。无论是驴皮和牛皮的鞣制工艺、千刀细作的雕镂刻凿,还是虚实相生的灯影投射、声情并茂的唱念做打,皮影戏的每一道工序和技艺都沉淀着艺人的智慧,形成了“形、光、影、声”四维一体艺术体系。近年来,数字技术席卷全球,皮影技艺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转化不仅能够完整记录、有效保存皮影戏的精华,还可以创新表达方式,吸引更多观众,拓展传播渠道,推动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对皮影技艺表达进行数字转化,精准捕捉雕镂技艺的线条韵律和操控表演的动态张力,使其符合快节奏时代的审美需求;借助数字建模、交互设计等手段,使传统展演突破空间局限,充分释放皮影技艺表达的魅力,可让皮影戏在数字时代“活”起来。

对核心技艺进行数字化保存,利用技术赋能构建“基因库”

传统的皮影技艺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各种雕刻技法和操纵规律面临失传风险,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继承和创新皮影技艺提供了可能。

其一,可以对雕刻技艺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留存皮影“形”的细节。雕刻是皮影核心技艺之一,从选材、鞣制到描样、镂刻等,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可以利用激光扫描设备,对皮影成品进行全方位扫描,完整记录成品的轮廓线条、镂空纹样、色彩层次等多个细节,在此基础上形成三维数字模型。利用分层建模技术,将皮影雕刻过程拆解为具体步骤,同时记录每一步使用的工具和力度变化情况,使皮影雕刻技艺流程可追溯。多方位采集皮影原材料的鞣制工艺,并分析记录,建立数据库,为后续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其二,可以对操控技艺进行动作捕捉和动态建模,还原皮影“动”的韵律。皮影操控技艺多种多样,包括提、拉、推、转等,是皮影人物动态表现力的重点。可以利用光学动作捕捉系统,记录手艺人操控皮影人物时手部动作情况、杆的运动轨迹和关节转动角度等。利用动态算法将捕捉到的数据转化为数字参数,让虚拟皮影人物能复现真实表演的韵律感和美感。除此之外,还可以多模态采集光影与唱腔,保存皮影“光与声”的特质。利用多光谱摄影技术,将光影的明暗层次、色彩变化等情况记录下来,建立“光源—影像”对应模型;利用高清录音设备,收录皮影戏唱腔,结合声纹分析技术分析细节,形成“生动同步”数据库。

设计互动沉浸式体验,实现从“观看”到“参与”范式转换

数字技术的运用改变了皮影技艺的保存方式,同时重构了受众和艺术的互动关系,能够打破传统“幕布隔绝”的单向传播模式,推动用户从“被动观看”变为技艺的参与者和创作者。

其一,可以构建虚拟戏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1:1还原传统戏台场景,用户通过体感手柄便可模拟引杆操作,再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将用户手部动作映射到虚拟皮影人物中,帮助用户快速掌握韵律,降低技术门槛。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皮影人物投射到墙面、桌面等现实空间,用户通过简单手势或实体道具便可与皮影人物互动,实现“无实物操控”趣味体验。

其二,可以设计交互体验。用户通过点击屏幕或输入语音指令便可自由选择数字皮影剧情,在保留传统皮影叙事框架的基础上,赋予用户创作权。例如,推出《武松打虎》皮影互动剧,当武松遇到老虎时,用户可以选择“直接搏斗”“寻求帮助”“迂回智取”等多个选项,系统根据用户选项自动匹配人物动作和场景,为用户生成个性化剧情。开发“皮影人物编辑器”,用户通过上传本人照片,便可智能生成专属皮影人物头像,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服饰道具,自制皮影人物。还可以导入具体剧情,亲自扮演角色,参与表演,提高趣味性和吸引力,以可操作、可创作、可感知的互动形式,能够激发用户对皮影戏的探索和理解。

重构传播生态,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活态IP”价值延伸

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作用,创新传统艺术形式,拓展传播场景,突破产业壁垒,重构皮影艺术传播生态,让其从博物馆的“文化遗产”蜕变为消费场景中的“活态IP”。

其一,构建层级传播。针对教育场景,可以将传统皮影戏改编为VR课程,通过打造视觉盛宴、设计互动环节等,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针对文旅场景,可以有效突破地域限制,将地方皮影元素植入城市地标三维模型中,游客通过佩戴AR眼镜,便可观看虚拟场景、与皮影戏中的人物对话。

其二,构建协同机制。推动皮影戏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协同机制,应通过创建“皮影艺人库”平台,发挥大数据作用,分析皮影传承人技艺特征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为皮影艺人推荐适合的订单。同时,发挥数字技术作用,将其打造为文化基因的“转译器”,通过跨界传播,把皮影的雕刻技艺、光影美学融入现代设计之中。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基金项目: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皮影艺术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5YB0397)、咸阳师范学院2025年基础(职业)教育实践研究项目“校本音乐课程开发路径与实践研究——以沣东新城第八学校为例”(项目编号:sjxm202579)〕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