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文物说青海|西宁土官指挥使铜印: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百件文物说青海》之七十

在青海省博物馆的展厅里,一枚清道光款西宁土官指挥使铜印静静陈列,它历经两百年的岁月洗礼,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这枚铜印长、宽均为 8.4 厘米,高 12 厘米,整体造型庄重规整。印钮为橛钮,简洁而稳固。印面上的两行篆书 “西宁土官指挥使之印” 笔力遒劲,线条流畅,既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又彰显了印章的权威性。翻转印章,背面一侧阴刻着楷书 “西宁县土官指挥使之印,礼部造”,明确标示了印章的名称和制作机构;另一侧则是对应的满文。印面的侧沿,“清道光五年九月 日” 和 “道字五百九十七号” 的阴刻楷书字样清晰可辨,如同印章的 “身份证”,准确记录了它的铸造时间和编号,让我们得以确切知晓它诞生于 1825 年,由清朝礼部精心铸造。

这枚铜印的存在,与清代青海地区特殊的土司制度紧密相连。明清时期,青海境内的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部落多以游牧为生,流动性大,正如古人所言 “有定之官(流官),难治无定之民”,因此青海河湟地区推行“土汉参政”制度,即以流官为主,土官为辅的管理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土官因立功受封,逐渐拥有了更多的土地和更大的权力,他们的职位可以子孙世袭,还拥有固定的辖地、土兵和属民。清初,这些拥有官爵、辖地、属民和土兵的土官纷纷归顺清王朝,清政府陆续向各地土官颁发号纸印赦,正式将他们称为 “土司”,并根据情况授予指挥使、指挥佥事、指挥同知等职衔。这枚铜印便是青海土司制度的生动实物佐证,是道光五年中央政府颁发给西宁地区土官指挥使的官方凭证,象征着朝廷对土官的授权,也意味着土官作为朝廷命官的身份得到了正式确认。

民国时期,由于青海地方官员的请求,同时也鉴于当地百姓要求废除土司制度的强烈呼声,青海省政府呈请国民政府 “明令取消青海土司各职”。1931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明令撤销土司”案,青海土司制度正式废除,不过它的影响仍然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

清道光款西宁土官指挥使铜印,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文物,更是清代青海地区土司制度的见证。它承载着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智慧,记录了多民族地区的历史变迁,为我们了解清代青海地区的治理政策和民族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策划:马钧 王丽一;

拍摄/制作/文字:王十梅;

编辑:李雪薇;

主编:辛元戎;

总监:王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