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昆铁轨上的青春锻铸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马振东 通讯员 蒙文平

“哐当 ——” 货运列车驶过望昆站,海拔 4484 米的线路旁,望昆线路车间线路工吴楠楠抹掉额头汗珠,工装后背的汗渍已晕成大片深色。“赶紧把松动螺丝拧紧!” 他对零零后同事钟强说,声音带着高原特有的沙哑,却格外清亮。

8 月 15 日正午,青藏铁路望昆站阳光烈得晃眼,铁轨烫得发烫。吴楠楠蹲下身,将压机卡紧螺丝,双臂发力时脖颈青筋凸起 —— 高原缺氧让这动作比平原多费三成力。汗珠滴在道岔上,瞬间蒸发,只留一小圈淡白痕迹。

“当年你崔师傅,比咱们还能扛。” 吴楠楠接过同事钟强递来的军用水壶,目光望向唐古拉山方向的铁轨。2013 年冬,刚毕业的他来望昆,高原寒风裹着沙砾刮脸,戈壁上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第一次巡线不到两公里就喘得不行,他心里直打退堂鼓。

改变发生在入职不久的暴雪夜。凌晨三时,应急铃响:“1 号道岔积雪封堵!” 吴楠楠跟着师傅崔建林冲进风雪,狂风卷着冰碴子砸得人睁不开眼,积雪灌进靴筒冻成冰壳。道岔缝隙的积雪冻得坚硬,崔建林突然摘下手套,徒手抠挖,手指瞬间发紫。“来不及了,火车要来了!” 直到凌晨五点道岔畅通,崔建林的手肿得像胡萝卜,后来还落下病根,可下次险情仍第一个冲上去。

“守天路,就得有‘两路’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劲儿。” 师傅的话,让 “两路” 精神在吴楠楠心里扎根。他把线路设备状况记满笔记本,技能反复练到熟练,吃饭间隙追着老师傅问问题。为摸清病害线路规律,他连续一周凌晨巡线,记录轨温到深夜。

今年七月暴雪夜,应急铃再响,吴楠楠第一个冲出去。工友余亮用铁镐砸雪壳,镐尖只留浅印,吴楠楠举着喷灯,一手护着火苗,手贴在滚烫的金属外壳上,又烫又冻却没挪开。直到冰层融化,他徒手抠出道岔缝隙的碎冰 —— 像当年崔建林教的那样。清晨六点道岔畅通,他的衣服冻得硬邦邦,脱下来 “咔嚓” 作响,却笑着说:“守住天路,值!”

如今吴楠楠成了师傅,带年轻工友时总讲崔建林的故事,说 “两路” 精神:“前辈在‘生命禁区’开出路,咱们守路,就得传下‘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劲儿。” 他指着车间 “世界屋脊安全标兵工区” 的锦旗:“这是用一次次坚守、一个个不眠夜扛出来的。”

在4700 米高原,吴楠楠和无数铁路人,把青春熔进铁轨,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天路平安,让 “两路” 精神在雪域高原代代相传。

编辑:李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