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通天河流域,用脚步踏出“三生共赢”路子——

护一江清水 守“中华水塔”(山水间的财富密码⑦)

人民日报记者 龚仕建 乔 栋 贾丰丰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  

天刚蒙蒙亮,山谷间的云雾还没散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的生态管护员格来江措已经起床收拾,穿上藏青色的厚氆氇,往水壶里灌满热茶,再揣上几片风干的牦牛肉,最后将那台磨得发亮的旧相机斜挎在肩上。“今天得上山,只能靠脚走喽。”格来江措念叨着,迈步朝巡护区域走去。

初秋的风掠过三江源头,草原已褪去盛夏的浓绿,草尖泛着浅褐色。远处的高山峡谷间,代曲河奔涌在青灰色岩石间,顺着沟壑蜿蜒远去。格来江措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前方一片水草丰美的洼地——“这里阳光充足,天气好的时候,附近牧民常来这儿放牦牛,难免会留下些垃圾。”他一边说着,一边从草丛里捡起一个被风吹来的塑料袋,塞进随身的垃圾袋里,“我们的活儿不复杂,捡垃圾、防盗猎、记录动物,守好这方水和草,心里就踏实。”

“要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三江源。”这句话刻在格来江措心里,也陪他走过了十年巡护路——泥泞裹住过旧皮靴,山风刮红过脸颊,雨雪混着寒气灌进过衣领。代曲河畔的每一寸土地,他都熟得像自家院落。

这条宛若碧色绸带的河流,绕着草原汇入长江源头的干流通天河,串起玉树州的治多、曲麻莱、称多三县与玉树市。可这片土地的温柔里藏着刺骨的寒:曲麻莱县平均海拔超4500米,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腹地,也是中国生态最脆弱的原始区域之一,全年无四季分明,冷季一占就是9个月,风裹着寒气往骨头缝里钻。“冬天巡护,雪常没过脚踝,一步一陷。”格来江措说。天气好时,他和其他管护员会开着旧皮卡碾过碎石路;雪天路滑就跨上摩托车,车轮碾着雪沫前行;实在难行的路段,就靠双脚丈量。日复一日守着家乡的山水,成了刻进骨子里的责任。

“你看这只雪豹,去年9月拍到的时候,我手都在抖!”格来江措的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滑动,相册里的生灵瞬间“活”了:神秘的雪豹尾巴轻扫、威武的野牦牛悠闲觅食、灵巧的藏羚羊迎风奔跑。“去年12月还拍到了棕熊,现在动物越来越多,这就是三江源给我们的‘回信’啊!”他眼里闪着光,每一张照片,都是生态向好的“活证书”。

格来江措的身份不只是“生态管护员”——他还是曲麻莱县大自然摄影队的一员。为了等一头棕熊现身,他曾蜷缩在岩石缝里,任山风裹着寒气往衣领里钻;为了抓雪豹的最佳姿态,他趴在没过膝盖的雪地里,雪粒沾在睫毛上结成霜。旁人说“苦”,他却笑得坦然:“苦是苦,但看着镜头里的生灵,比喝了酥油茶还暖。”

“责任是脚下的巡护路,爱好是镜头里的生灵万物。”在他心里,巡护是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的“实打实干”,摄影是用快门定格每一个瞬间的“温柔诉说”。前者守护三江源的现在,后者传递三江源的美好。“脚步量守护的深度,镜头传热爱的温度,二者都是写给三江源的‘情书’。”格来江措说。

而大自然摄影队,正是一群“情书执笔人”组成的特殊队伍。

这支隶属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队伍,60多名成员全是曲麻莱县各乡镇的农牧民:他们背着相机巡山,把藏原羚的跳跃、红景天的绽放、雪水的流淌,都装进镜头。“闲暇时,大家经常聚在帐篷里,看照片,说拍摄技巧,三江源的和谐共生,在每一张照片里‘说话’,快门声里更藏着对家乡的自豪。”格来江措说,摄影队的作品在曲麻莱拉觉悟生态教育站展出,成为生态教育的“最佳教材”。就在去年,格来江措也被推选为曲麻莱县的摄影家协会主席。

走进拉觉悟生态教育站,暖炉烧得正旺,墙上贴满了野生动植物的照片和生态保护条例。牧民们围坐在一起,听生态管护员讲解草原修复的知识,有人低头在笔记本上画下藏羚羊的轮廓,有人举着手机拍摄垃圾分类的图解——这里不是冰冷的“平台”,而是点燃生态热情的“火种孵化器”。生态保护的常识、生态摄影的技巧,像酥油茶的暖意般漫过人心,把“护好家园”的念头,悄悄种进了每个牧民心里。

“你看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个个都成了‘护绿尖兵’!”格来江措掰着手指细数,“仁青江勇背着相机巡山,拍的岩羊照片比专业摄影师还传神;才仁文保每天都绕着代曲河走一圈,见着垃圾就捡;卓玛才仁把管护手册背得滚瓜烂熟。”牧民们放牧时见着塑料瓶、包装袋,都会顺手带回去;遇到游客靠近野生动物,还会主动上前劝说……“这是我们的家,草绿了、水清了、动物多了,日子才踏实。”仁青江勇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在曲麻莱县的垃圾兑换绿色食品超市里,管理员才让卓玛正擦着货架上的酥油桶,货架上还摆着盐巴、洗衣粉、作业本等,每样物品旁都标着“兑换所需垃圾量”。“我们这儿不卖东西,只凭垃圾换!”她拿起一本登记本说,“牧民把塑料瓶、旧纸箱送来,称重登记后,环保站统一处理;处置收入一部分返给村民,一部分买这些生活物资。”

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更坚实的“守护屏障”——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面积从试点时的12.31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9.07万平方公里,像一张巨网,把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紧紧护住,实现了“三江同源、一体保护”。在“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护”的原则下,“一户一岗”政策更为守护者添动力:1.7万余名像格来江措这样的生态管护员,背着水壶、挎着相机,活跃在草原、峡谷、雪山间。“一户一岗”公益岗位,不仅直接带动1.7万余户家庭创收,也让更多人加入服装加工、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享受生态保护带来的实惠,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从教育站的“火种”,到牧民的“自觉”,再到国家公园的“守护网”,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中。生态保护不是口号,是弯腰捡垃圾的动作,是镜头里的生灵,是超市里“以废换物”的温暖,更是探索出的“三生共赢”路子——生态向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

(人民网记者杨启红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