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丨以民族团结之暖 护各族群众安康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栾雨嘉
9月4日,记者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藏医院,浓郁的藏药香与温馨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候诊区的长椅上,坐满了前来就诊的各族患者。大家自觉按序等候挂号,现场秩序井然。候诊间隙,暖心的画面不时上演:汉族大姐见蒙古族老人走路颤颤巍巍,主动上前轻扶老人坐稳;看到有藏族妇女抱着孩子略显局促,身旁的各族同胞纷纷起身,热情地为她让座。点滴善举间,尽显各民族群众互帮互助的温情。
在候诊区中心,医院设置了汉语、藏语、蒙古语三语导诊岗,导诊人员熟练运用三种语言,为不同民族的患者讲解就诊流程、指引科室方向。
慕名而来的蒙古族患者额尔登桑拿着检查单在导诊台附近来回踱步。他语气带着几分焦急:“护士您好,我挂了久美大夫的专家号,检查已经做完了,接下来该往哪儿走呀?”
藏族导诊护士才旦卓玛用蒙古语解释:“您这几项检查结果刚出来,得先拿给久美大夫看,他好确定诊疗方案。”
“久美大夫是我们的专家,平时找他看病的人很多。您去二楼的专家候诊区耐心等待就可以了。”才旦卓玛补充道。
就诊完毕开好药的多杰彭毛说:“来这就医不用担心语言不通、流程不熟问题,大家互相帮忙,就诊特别省心,我感受到了各民族群众像一家人一样的温暖。”
“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大多精通藏、汉、蒙古三种语言,设立咨询台并配备语言能力过硬的医护人员,是医院优化服务、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副院长扎西才华表示。
扎西才华介绍:“医院坐拥‘名医、名科、名药’三大优势,药浴专科更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同时还设有外治科、康复科、肝胆脾胃科等多个特色专科。依托过硬的专业诊疗能力,加之全院医护人员始终秉持‘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服务理念,不仅吸引了省内群众前来就诊,更赢得了四川、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外省群众的青睐。”
让扎西才华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不久前,一位名叫萨仁的蒙古族老奶奶,在家人的陪伴下坐着轮椅来就诊。经导诊护士耐心建议,她们挂了藏族外科主任才合加的专家号。
得知老奶奶祖祖辈辈居住在草原,每到秋天,膝盖就疼得连走路都困难。才合加主任备好热茶,用流利的蒙古语和老奶奶拉家常,慢慢缓解她的紧张。
诊断时,他温和地解释:“草原昼夜温差大、多风又潮湿,您一辈子在草原上放牧、搭建毡房,关节长期受风寒湿邪侵袭,才落下了这毛病。咱们通过‘内调外治’的法子,慢慢把寒气逼出来!”
随后,才合加拿出了诊疗方案。内调方面,开了几副藏药汤剂,能够疏通经络、驱散湿气。他又将老奶奶带到药浴区,这里飘着浓郁的藏药香,几个木质浴桶里盛着深褐色的药汤,正冒着氤氲热气。
几位藏族护士早已备好矮脚浴桶,小心翼翼地帮奶奶将腿部放入药汤中。泡浴时,护士们一边用温热的药汤反复浇淋奶奶的膝盖外侧,让药力更充分渗透,一边轻柔地按摩膝盖周围的穴位,动作温柔又专业。待泡浴时间一到,护士们取来干毛巾,轻轻为奶奶擦干膝盖,全程细致又贴心。
奶奶握着才合加的手,眼底漾着满满暖意。跨越民族的贴心照料与真诚关怀,在这一刻比草原骄阳更显温暖,让不同民族的医者与患者,心与心贴得更近。
不仅如此,医院还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日常,定期组建由藏族、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团队,深入河南县的乡村与牧区开展义诊。医护人员带着常用药品和检查设备,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量血压、查血糖,用各族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解风湿骨病预防知识,还免费发放药品,真正把贴心的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医院还积极搭建民族医药文化交流平台。“我们通过举办蒙藏医药文化讲座、特色疗法体验展等活动,并邀请各民族医药专家来院坐诊交流,围绕疑难病症探讨诊疗方案,推动不同民族医药文化在碰撞中互学互鉴、融合发展。”扎西才华说。
医院里跨越民族的贴心诊疗、草原上送医送药的温暖足迹、医药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河南县蒙藏医院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谛。在这里,藏药香不仅治愈着病痛,更滋养着各民族同胞互帮互助的深情。